[微风]1979年,内蒙一46岁男子痛失两子,妻子改嫁离开,选择收养一男婴。他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但让他没想到的是,40年后,男孩做的事会让他泪流满面! 1979年的冬天,对46岁的董栋小而言,是人生最寒冷的季节。他的两个儿子,一个16岁,一个14岁,在放牧途中遭遇暴风雪,再也没回来。 村民找到遗体时,董栋小当场晕倒。妻子得知噩耗后整日哭泣,精神崩溃,没多久留下“我受不了了”便收拾行李改嫁邻旗。 短短几个月,董栋小失去两个儿子,又被妻子抛弃,偌大的蒙古包只剩他一人。他每天坐在儿子常去的山坡上,望着远方,一言不发,灵魂仿佛随孩子离去。 村民同情他,劝他搬去亲戚家或送吃的喝的,他都摇头,说怕孩子们回来找不到家,守着蒙古包和思念,一天天消沉。 就在董栋小对生活几乎绝望时,意外消息传来。邻村一户人家生了男婴,因已有三个孩子养不起,想找好人家送养。 村干部想到董栋小,他虽不幸但为人老实善良,会对孩子好。村干部带董栋小去看男婴,孩子裹在破旧棉被里,小脸冻得通红,却睁着乌溜溜大眼睛看着他。 董栋小心软了,伸出粗糙大手碰了碰孩子脸蛋,孩子咧嘴笑了。 那一刻,他心里冰封的角落开始融化,决定收养孩子,取名永在,希望孩子永远陪在身边,也让孩子们永远活在心中。 收养永在后,董栋小生活有了奔头,但养育婴儿对糙汉子来说不易。永在夜里哭闹,董栋小就抱着他在蒙古包里来回踱步,哼着不成调的草原歌谣哄睡。 为给永在补充营养,他把家里羊奶都留给孩子,自己顿顿吃莜面窝窝就咸菜。 冬天天冷,他怕永在冻着,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睡觉,自己半边身子常冻得发麻。 永在到了上学年纪,董栋小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牵着马送他去十几里外的学校,放学时又准时等在学校门口。 有一次天下大雨,山路泥泞,董栋小牵着马,深一脚浅一脚走在雨里,把永在护在怀里,生怕他淋湿。到家时,永在一点没湿,董栋小却成了落汤鸡,当晚就发起高烧。 永在渐渐长大,知道了自己的身世。看着父亲日渐佝偻的背影,他暗暗发誓要好好孝顺父亲。 随着时间推移,永在没像村里其他年轻人外出打工,而是留在草原和董栋小一起放牧。他说:“爹养我不容易,我不能丢下他一个人。” 永在结婚后,把董栋小接到新建的砖房里住,和妻子轮流照顾老人,洗衣做饭、聊天解闷。 董栋小身体变差,行动不便,永在每天扶着他在院子里散步,给他按摩腿脚。 村里人都说董栋小养了个好儿子,他总是笑着说:“是永在救了我,没有他,我早就不在了。” 2019年,永在得知国家政策,可把养父母户口迁到自己名下享受更好养老待遇,他立刻去办手续。 “爹,您看,我把您的名字加到我家户口本上了,以后我给您养老送终。”永在对董栋小说道。 董栋小愣住了,他颤抖着伸出手,抚摸着那本户口本,浑浊的眼睛里慢慢蓄满了泪水,顺着布满皱纹的脸颊滑落。 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只是发出了几声呜咽。谁也没想到,当年那个被收养的瘦弱男婴,四十年后会用这样的方式,回报这位孤苦的老人。 不仅如此,永在还带着董栋小回到当年两个哥哥遇难的山坡,立了一块石碑,刻着两个哥哥的名字,还有董栋小和他自己的名字。 永在跪在石碑前,对董栋小说:“爹,虽然我没见过两个哥哥,但他们永远是我的亲人。以后,我会带着我的孩子来这里,告诉他们,这里有我们家的根。” 董栋小看着石碑,又看看永在,泪水再次模糊了双眼。他知道,这份没有血缘的亲情,已超越血脉,成为草原上最珍贵的传承。 (参考资料内蒙古牧民收养弃婴四十载,养子报恩传佳话——北方新报)
[微风]1979年,内蒙一46岁男子痛失两子,妻子改嫁离开,选择收养一男婴。他含
槐树芳草涯
2025-07-27 08:19:5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