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生活》杂志的摄影师玛格丽特·伯克-怀特(MargaretBo

小史论过去 2025-07-28 10:12:55

1934 年,《生活》杂志的摄影师玛格丽特·伯克-怀特 (Margaret Bourke-White) 准备在纽约市克莱斯勒大厦 61 层的一只老鹰身上拍照。 玛格丽特·伯克-怀特1904年出生在纽约布朗克斯,家境不算富裕,但父母对知识的重视让她从小接触科学与艺术。父亲是工程师,喜欢摆弄机械,母亲爱读书,家里常有关于自然和技术的讨论。她小时候跟着父亲去工厂,机器的轰鸣和金属的光泽让她着迷。高中毕业后,她考进哥伦比亚大学,本来学的是爬虫学,拍昆虫标本时第一次摸了相机。那台父亲留下的老相机成了她探索世界的工具。1927年,她转到密歇根大学学摄影,拍校园的建筑,琢磨光影和线条。毕业后,她搬到克利夫兰,租了个破旧公寓,自己搭暗房,省吃俭用买胶片。她的早期作品全是工业题材,码头上的起重机、工厂的烟囱,她觉得这些冷冰冰的机器有种独特的美。1928年,她接了奥的斯钢铁公司的活儿,穿着工装裤爬上高架,拍熔炉里钢水翻腾的画面。那些照片线条硬朗,光影分明,很快被《财富》杂志看中。1929年,她成了杂志的专职摄影师,算是正式踏进职业圈。她的社交能力很强,穿着简洁的衬衫和长裤,跟工人聊设备,聊生产,硬是在男性扎堆的工业界站稳了脚。1930年,她争取到去苏联的机会,拍五年计划的工厂,背着沉重的器材走遍工地,记录工人操作巨型机器的场景。她的照片精准又震撼,成了她职业生涯的起点。 1934年,《生活》杂志找到玛格丽特,要她去克莱斯勒大厦61层拍一只停在装饰性老鹰雕像上的真老鹰。这任务听起来就够疯。克莱斯勒大厦是当时纽约的标志,61层露台高600多米,风大得能把人吹晃。她穿着厚毛大衣,脖子上挂着Graflex相机,腰上系了安全绳,助手在一旁死死拉着绳子。她站在窄窄的露台上,脚下是曼哈顿的街道,车流像蚂蚁一样小。老鹰停在雕像尖端,羽毛被风吹得微微抖,喙在阳光下闪着寒光。她小心挪到边缘,蹲下调整相机,透过取景器对焦。那时候的黑白胶卷对红橙光不敏感,拍出来的照片容易一片黑。她让助手点燃镁光灯,白光一闪,照亮老鹰的轮廓,她赶紧按快门,拍了好几张。整个过程持续快一个小时,她腿酸得发抖,衣服都被汗水打湿。拍完后,她和助手收拾设备,安全回到室内。这组照片登出来后,读者都惊了,老鹰和城市天际线的搭配,既野性又现代,完美展现了她的技术。她的名字也因为这次拍摄更响亮,成了《生活》杂志的招牌摄影师。 这次高空拍摄只是玛格丽特职业生涯的一个片段。她后来干的事儿更大胆。1936年,她拍了蒙大拿州佩克堡大坝的溢洪道,水流冲刷的画面登上《生活》杂志首期封面,后来还被印成邮票。1937年,她去肯塔基拍洪水,镜头对准排队的非裔美国人,背景是个写着“美国生活方式最棒”的广告牌,讽刺意味拉满。她还跟作家厄斯金·考德威尔合作,出了本《你见过他们的脸》,记录大萧条时期南方的贫困。1941年,她又去了苏联,正赶上德军轰炸莫斯科,她躲在大使馆,晚上爬上屋顶拍爆炸的火光,成了当时唯一的外国摄影师。战争期间,她跑遍北非、意大利、德国,1943年坐B-17轰炸机拍突尼斯战场,飞机晃得厉害,她还是抓紧相机拍下爆炸的橙色闪光。1945年,她跟着巴顿将军进了布痕瓦尔德集中营,面对成堆的尸体,她举起相机,手微微抖,拍下那些让人不忍直视的画面。后来她出了本《亲爱的祖国,请安静休息》,把战争的残酷摆在大家面前。1952年,她在朝鲜战场,拍下士兵和难民的场景,镜头里全是战争的冷酷。1947年,她去印度,记录印巴分裂的暴力,街上躺着尸体,难民拖家带口逃亡,她的照片直白得让人心惊。她还拍了甘地遇刺前的最后几小时,镜头里是甘地瘦削的身影和他的纺车。 玛格丽特的职业生涯不是一帆风顺。她在男性主导的圈子里常被质疑,有人觉得她太强势,甚至冷漠。拍工业照片时,工厂安保人员不信任她,觉得一个女人扛不住高温和危险。拍战争时,她也被人说过于算计,镜头太冷。但她从不在乎这些评价,总是专注干活,用作品说话。她的照片不只是记录,更像是在逼着人们直面现实。晚年,她得了帕金森病,手抖得厉害,1957年开始慢慢退出,1969年彻底停工。她在康涅狄格的家里整理照片,手指颤抖着翻看底片,回忆过去的拍摄。1971年8月27日,她去世,67岁。她的作品被布鲁克林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至今还在展览。她的照片不只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证人,提醒人们战争、贫困和工业的力量。

0 阅读:0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