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快人心!”7月27日报道湖北武汉,女子休息时间,经常收到公司领导的消息,要求

云舟时策 2025-07-29 11:45:06

“大快人心!”7月27日报道湖北武汉,女子休息时间,经常收到公司领导的消息,要求她回复工作指令、修改方案等,女子离职后,要求公司支付12万元的加班费,但公司并不承认这属于加班,最终,李女士将公司诉至法院,法院:属于隐性加班,需支付加班费9万元!   "休息时间一直让我工作,这不算加班算什么?不赔偿这个事情没完!"女子愤怒的说道,在当今快节奏的职场环境中,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日益模糊,而湖北武汉李女士的遭遇则引发了社会对"隐性加班"现象的广泛关注。   李女士原本是武汉某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员,自从入职以来,自己的休息时间就从未真正属于过自己,下班后、周末甚至节假日,公司领导总会通过各种方式联系要求处理工作事务。   李女士表示,这些工作指令包括回复客户信息、修改方案、参加线上会议等,虽然看似零散,却占用了她大量的个人时间,起初认为这是职场新人应该经历的阶段,也就默默接受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隐形加班"已经成为她生活的常态,让她身心俱疲,更让李女士难以接受的是,这些额外的工作时间从未获得过任何形式的补偿,甚至在年终评估时,这些额外的工作量也未被纳入考量,这让她感到自己的付出被完全忽视。   2023年李女士决定离职,在离职协商过程中,她向公司提出了12万元的加班费补偿要求,这一数字是根据她工作期间所有加班时间计算得出的,然而,公司方面对此表示强烈反对,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李女士的工作时间已经包含在劳动合同约定的范围内,额外的工作沟通只是职场常态,不应被视为加班并支付报酬。   双方的谈判陷入僵局李女士感到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严重侵害,愤怒的李女士决定将公司诉至法院,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案件经过审理,法院认为虽然李女士的工作是通过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在休息时间完成的,但实质上已经构成了加班行为。   经过对李女士工作时间的详细核算,法院最终判决公司向李女士支付9万元加班费,虽然这一金额低于李女士最初要求的12万元,但已经明确肯定了"隐性加班"的法律地位。   这一判决结果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一位网友留言道:"这个判决太及时了!现在很多公司都习惯在休息时间通过微信安排工作,却不愿为此支付报酬,这本质上是对劳动者权益的侵犯。"   另一位网友则指出:"判决明确了'隐性加班'的法律边界,这对规范职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这个案例能成为一个标杆,让更多企业尊重员工的休息权。"   李女士案件的胜诉不仅仅是个人的胜利,更是对整个职场生态的一次重要调整,它明确传递了一个信号:无论工作形式如何变化,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都应得到保障。   李女士表示虽然诉讼过程艰辛,但她对自己的决定从未后悔,这起案件无疑将成为中国劳动法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参考,为未来类似案件的审理提供了明确指引。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信息来源:《周末·普法丨休息时间用微信处理工作,算加班吗》法制日报

0 阅读:122
云舟时策

云舟时策

云舟史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