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从梁启超到王国维,再到陈独秀诸君,都提倡“小说界革命”、“文学革命”。于是,上个世纪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就产生了一种趋势,从俗文学热到雅文学冷,戏曲也进行了某种改良运动,类型呈多元发展,观点上百家争鸣。 当时著名的文章作品有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胡适把当时的对文学革命的主张与“整理国故”的实践并行。结果后来还给胡适扣了一个右派的帽子。 文学在当时是走向革命,还是文学坚持走向文学,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有过激烈争论。胡适主张是《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于是就给胡适扣上一顶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反对革命的帽子。而李大钊的《再论问题与主义》,就变成了一篇高举旗帜的文章。而现在来说,两个都允许,两个都可以,真理不能离开它的环境。 如果我们不掺杂文学中的革命因素,只从中文系的视角来看,民国时期对小说、俗曲、民歌、说唱等研究都有了一些成果,反倒是1949~1979年之间,主要就是唯物史观这一视角,以阶级斗争为纲,谈人民性、反动性,革命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其他领域都不大谈。到了1966~1976年,中国报纸上评《水浒》就写将近两千篇文章,都有些多的不大正常了。 改革开放后,文学研究进入繁荣期。一是文学方面的硕博士越来越多,学术队伍壮大。二是资料建设大发展,各种相关资料层出不穷,研究方法色彩斑斓;但是现在的研究也有问题。很多题目并无意义,视野狭窄,题目碎片,就算是同行也很难进行交流了,因为一看题目就没有兴趣,没有了读者。
辛亥革命前后,从梁启超到王国维,再到陈独秀诸君,都提倡“小说界革命”、“文学革命
杨阜与过去
2025-07-29 17:16:24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