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家洪兰教授说:“大脑是可以被语言改变的。它会一直不停地因为外界的需求而改变神经的分配。” - 当父母一直笃定地告诉孩子,你聪明又努力,学习肯定没问题。孩子的大脑也会自动输入,不自觉地用行为证明这个期待,从而脑子越来越好使,成绩越来越优秀。 相反,当父母总是贬低孩子,孩子的大脑就会产生“我很糟糕、我不行”的观念,并用各种行为去证明父母的话。 - 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自证预言”。孩子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信念。那养育孩子的过程如何正确应用“暗示”? 1⃣积极暗示,激发内驱力 FFC 育儿模型:事实(Fact ),感觉(Feeling),比较(compare) 如孩子不喜欢刷牙,就观察孩子在刷牙的事,那天做好了(主动愉快的刷牙等),抓住机会鼓励孩子 🐳描述事实 今天妈妈都没提醒,你就自己去刷牙了 🐳说出感受 妈妈感觉很欣慰,你现在都学会自律了 🐳进行比较 你昨天还没学会,今天就学会了,你比昨天更厉害了 2⃣避免消极暗示 1.多肯定,少否定 如把不要紧张 、不要跑,换成放轻松、慢慢来;把不要洒出来,换成拿稳了;把不要摔倒,换成走稳了。 有位哲人说,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就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所以我们始终都应该带着爱与信任养育孩子,多说正面的语言,因为正面的语言,往往带有明确的指导,而这种充满担心的负面语言就是一种暗示,暗示孩子:可能会招致坏结果。 - 2.多描述事实,少下结论,少贴标签 把“你总是”,“你从来都是”,“你就是”,换成描述事实 如你总是磨蹭,换成这周你有3天没赶上校车; 你从来都不好好吃饭,换成你有两天没有吃早餐; 你就是懒,换成假期你有三天9点后起床 - 3.多用积极的语言,解读孩子的行为 多用积极的语言,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合理需求和积极动机。 当孩子打人时,不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可以说,你一直是有正义感的孩子,你想帮助同学,下次试试用别的方式跟别人沟通,我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好的办法解决问题。 当孩子撒谎时,不说“嘴里没有一句实话!长大了还了得” 可以说,你害怕妈妈批评你,你担心妈妈不喜欢你,所以没说是吗?你很想做一个好孩子,我相信你不是故意的。 当孩子不敢尝试,不说“勇敢点,这有什么呀,至于吗” 可以说,"我相信你可以的,再试试看,我陪着你” 可以说,"等你想试了,我们再来,做不到也没关系;总会有办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