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印度人居然开始反思了!印度经济学家帕纳加利亚说:印度本可以在20年内完全取代中国,然而在这10年来印度制造都还是一个空谈,这就算了,更大问题是又失去了美西方产业的转移机遇。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说到“世界工厂”,全球第一反应还是中国。为什么?因为中国有“工业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的高铁、世界级港口、稳定的电网和完善的供应链。 货物从工厂到港口,分分钟的事。反观印度,这些年也在拼命修路修桥,德里到梅鲁特的高速公路刚修好,结果还没通车就开始堵车。 电力呢?夏天用电高峰时,企业得自己准备柴油发电机,不然随时可能停电。 港口呢?船都到了,货还在仓库里等着,一拖就是好几天。 物流、港口、电力,这三大命脉没跟上,就好比跑百米赛的时候,还没系鞋带就吹哨起跑了,怎么可能不落后? 更大的问题是供应链。中国能在几十年里称霸制造业,不光是因为有工厂,还有整个产业生态。 螺丝、模具、芯片、原材料,全都能在国内几百公里范围内找到。印度呢?很多零部件还得靠进口,哪怕是做一部智能手机,也得东拼西凑,效率低得吓人。 结果就是,就算有企业愿意来印度投资,也经常被供应链问题折腾得够呛。 别以为印度政府没努力。早在2014年,莫迪喊出响亮的“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口号,吹响了制造业突围的号角。 可是十年过去,成绩单一摊开,数据说话: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还停留在15%-17%徘徊,远低于中国巅峰时期的30%以上。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大潮一波波袭来,结果越南、墨西哥、印尼一个个趁机崛起,印度却又一次踏空。 有人调侃:“印度制造像印度电影里的男主角,出场时各种特效闪瞎眼,结果下一幕就摔了个大跟头。” 第一,政策执行效率低。 印度的政策口号一个比一个响,可落实到地方时,却常常陷入“文件到桌子就结束了”。企业想拿块地建厂,审批流程跑下来,黄花菜都凉了。 各种邦之间互相较劲,企业被折腾得头皮发麻。 第二,技术工人短缺。印度年轻人多是事实,可能马上顶岗的熟练工却寥寥无几。 要知道制造业不是简单的体力活,很多工序需要高技能。企业想培训,结果发现员工干两个月就跳槽去了IT公司。 第三,环保压力和基础设施短板。印度城市的环保法规日益严格,但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设施跟不上。外资企业担心一来就被环保部门盯上,索性把钱投向更稳定的国家。 第四,供应链安全感不足。中国的供应链是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而印度更像一条断断续续的“珍珠项链”,中间缺口太多。稍微一个环节卡住,整个生产线就停摆。 有人可能会说:那印度不是还有年轻劳动力这张王牌吗?没错,印度有超过14亿人口,劳动力平均年龄只有28岁,看上去是全球最大的“人口红利”。 可问题是,这些年轻人真的能马上变成“产业红利”吗?现实告诉我们,这需要教育、培训和产业配套的长期积累,光靠“人多”是远远不够的。 中国的制造业崛起靠的是几十年持续投资和无数次技术升级,不是喊两句口号就能实现的。 更尴尬的是,当初美西方对中国制造的依赖开始降温时,资本市场曾把“下一个世界工厂”的剧本递给了印度。 结果印度没接住,越南、墨西哥反倒成了“黑马”。尤其是越南,这个国土面积只有印度1/10的小国,凭借高效的政策执行、完善的工业园区和稳定的供应链,一口气吸引了苹果、三星、耐克等巨头大单。 墨西哥则凭借“近岸外包”和与美国的地缘优势,迅速成为北美制造业的新宠。反观印度,还在为修一条高速公路扯皮。 说到底,制造业不是空喊口号,也不是单纯的劳动力游戏,而是一场基础设施、供应链和政策执行力的综合较量。印度想要从“空谈”走向“实干”,就必须补上这几块短板。 否则,再多的年轻人,也只能继续在“世界服务中心”的老路上跑,做软件外包、呼叫中心,而不是像中国一样用“钢铁洪流”碾压全球制造业。 最后回到帕纳加利亚的那句话:“印度本可以在20年内完全取代中国。”听上去的确让人惋惜。 但现实是,这20年的时间窗口并不是无限期的。如今全球供应链正在快速重塑,越南、墨西哥、印尼一个个正加速上位,等印度真正补齐短板时,恐怕这张“下一张世界工厂”的入场券,早就被人抢光了。 这就是最大的危机:你以为机会永远在那里等你,实际上机会早就转身离开。
不好,印度人居然开始反思了!印度经济学家帕纳加利亚说:印度本可以在20年内完全取
恒南情情
2025-07-30 01:13:11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