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敦煌的故纸堆里,意外发现了几卷唐代边卒的档案。翻开一本名为《天宝年间豆卢军防人衣服点检历》的册子时,我瞬间破防了——这哪是什么古董,这分明是唐代边防版的 “钉钉打卡记录”和“资产领用表” !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回去,认识一下这位名叫赵十三的唐朝“同事”,看看他的职场生活。你会发现,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但打工人的核心体验,却惊人的一致。
天没亮,赵十三的“项目经理”——烽帅,就准时上线了。每日站会雷打不动:弩机灵敏度、箭矢库存、柴草湿度……全是硬指标。
突然,烽帅的目光锁定在赵十三脚上:“十三,你这‘职业装备’(麻鞋)损耗严重啊,记下来,下次申请补给。” 说完,在名为《天宝年间豆卢军防人衣服点检历》的共享云表格上,给赵十三挂上了一个“待办事项”:欠麻鞋一双。
看到这里我直接笑出声。这不就是穿越版的“资产领用表”和“月度盘点”吗? 你以为“精细化流程管理”是互联网大厂的发明?唐朝军方玩得明明白白。每一个边卒都是帝国这台庞大机器上的螺丝钉,拧没拧紧,报表上看得一清二楚。赵十三的破洞的鞋,就像你今天申请更换的那台卡顿的电脑,流程要走,报告要写,但东西啥时候能批下来,永远是个谜。
刚搞完点检,坏消息来了:同事钱二的父亲去世了。放在今天,部门群里肯定要发起募捐。而在唐朝,他们有个更正式的组织,叫“社”,相当于今天的 “同乡互助会”。
身为“社官”的烽帅,立刻化身“群主”,草拟了一份@所有人的“群公告”(转帖):“各位同仁,钱二家有白事,请每人支援三升麦、一匹布,聊表心意。”
这边人情债刚算清,那边“跨部门协作”就来了。一支粟特商队请求通关,赵十三得去查验“通关文牒”(过所)。公事办完,商队首领悄悄凑过来,用一囊葡萄酒换点军营特产。这种心照不宣的“灰色社交”,算不算最早的“职场资源互换”? 看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流程的地方就有潜规则,这条真理,放诸四海而皆准。
夜深人静,戈壁上只剩下风声。赵十三掏出那份被摸出毛边的家书,妻子在信里问:边关的月亮,有没有家里的圆?
他怀里,还揣着一份“优秀员工表彰”(勋告),这是他用命拼来的“晋升通道”。但荣耀的背后,是无尽的“异地派驻”和“家庭生活缺失”。 这一刻,他是不是也在纠结:是继续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卷”一个前程,还是申请调回老家“躺平”算了?
看完赵十三的日常,你是不是也看到了自己?那些写不完的周报、搞不定的人情世故、在“晋升”与“生活”间的摇摆……原来,一千三百多年的时光,改变的只是工具,打工人的核心困境,丝毫未变。
所以,下次当你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时,不妨想想赵十三。他穿着破洞的鞋站在戈壁滩上,却撑起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也许,认清生活的真相并继续前行,就是我们每个“打工人”最古老的英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