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县的土壤条件也十分适宜莜麦生长。这里的土壤虽然不算肥沃,但却少有污染,为莜麦提供了一个天然、纯净的生长环境。莜麦在这样的土壤中自然生长,无需过多依赖农药和化肥,既保证了籽粒的纯净,也让营养成分得以自然积累 。在种植过程中,兴县的农民们遵循传统与科学相结合的种植方法,根据莜麦的生长周期,进行适度的灌溉和施肥,避免过度干预影响其正常的营养合成。
兴县莜面独特风味的背后,是传承千年的 “三生三熟” 传统工艺,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兴县人民的智慧与匠心 。
收割后的莜麦,首先要经历 “一熟” 的考验 。农民们支起一口大铁锅,将莜麦倒入锅中,用小火慢慢翻炒。随着锅铲的翻动,莜麦粒在锅中欢快地跳跃,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在这个过程中,莜麦均匀受热,原本青涩的气息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诱人的焦香。这一炒熟的环节,不仅增添了莜面独特的香气,还使莜麦的质地发生改变,变得更加酥脆,便于后续磨粉 。当莜麦粒颗颗变得黄熟微焦,散发出浓郁的麦香时,“一熟” 便大功告成 。
炒熟的莜麦被磨成粉,此时莜面又回到了 “生” 的状态,这便是 “二生” 。接着,要用刚烧开的滚水和面,这是 “二熟” 的关键步骤 。滚烫的开水如瀑布般倒入莜面粉中,瞬间让面粉受热糊化,形成柔软劲道的面团 。用滚水和面,是兴县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不仅能使莜面更加柔软,易于后续制作各种形状,还进一步提升了莜面的口感,使其更加筋道有嚼劲 。在和面的过程中,经验丰富的主妇们凭借着对温度和力度的精准把握,将莜面和得恰到好处 。她们的双手在面团间穿梭,仿佛在进行一场艺术创作,不一会儿,一个光滑柔软的面团就呈现在眼前 。
和好的面需趁热制成莜面制品,这就又成了 “三生” 。制作莜面制品的过程,充满了技巧与艺术 。人们凭借着一双巧手,将面团变成各种形状 。莜面鱼鱼两头尖,中间圆,光滑细长,如同灵动的小鱼;莜面窝窝则呈圆筒状,整齐排列在笼屉上,仿佛蜂窝一般,造型独特 。制作莜面鱼鱼时,先把莜面揉成光滑的面团,然后搓成细长的条状,再用刀切成一个个小段 。接下来,用手将小段莜面在案板上轻轻滚动,使其变成鱼形 。这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耐心,才能让每一条 “小鱼” 都大小均匀、形状完美 。而制作莜面窝窝,则要将莜面用开水和好后,分成一个个小剂子,取其中一个,放在光滑的石板上,用手掌轻轻一推,莜面便神奇地变成了一张薄如蝉翼的薄片 。紧接着,用食指灵巧地一卷,一个小巧玲珑、中空的栲栳栳就诞生了 。如此重复,将一个个栲栳栳整齐地排列在蒸笼里,宛如蜂窝一般,精致又美观 。
最后,将成型的莜面制品放入蒸笼中蒸熟,完成 “三熟” 。在高温蒸汽的作用下,莜面制品彻底熟透,麦香四溢 。此时的莜面,筋道的口感达到最佳,每一口都充满了浓郁的麦香味,让人回味无穷 。这 “三生三熟” 的制作工艺,看似繁琐,却正是兴县莜面独特风味的关键所在 。它不仅体现了兴县人民对美食的执着追求,也承载着兴县悠久的饮食文化 。
让这颗颗饱满、口口醇厚的兴县莜面,带着兴县人民的热情与希望,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更多的人爱上这来自黄土高原的美味 。同时,我们也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兴县莜面的发展,共同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地方美食文化 ,让兴县莜面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