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买了意外险却遭拒赔,摔倒后心梗死亡到底算不算“意外”?

一纸意外险合同,本是安全的保障,却可能因保险公司的“近因原则”解读而让你在理赔时举步维艰。许多人都抱有这样一个观念:只要
一纸意外险合同,本是安全的保障,却可能因保险公司的“近因原则”解读而让你在理赔时举步维艰。

许多人都抱有这样一个观念:只要购买了意外险,发生“意外”就能获得保险公司的赔付。然而,当您真正遭遇不幸并提出理赔申请时,却可能发现保险公司以一系列专业术语为由将您拒之门外。其中,“近因原则”这一听起来专业且略显晦涩的概念,往往成为理赔人员拒绝赔付的常用依据。

今天,我将为你揭开“近因原则”的神秘面纱,解析保险公司是如何借助这一原则实现拒赔的。

案情简介

2023年8月,62岁的王阿姨在超市购物时,不慎踩着积水滑倒,头部撞到货架,超市工作人员立即拨打120将她送往医院,经诊断王阿姨有轻微脑震荡及右臂骨折,这时查出她患有急性心肌缺血。治疗时,王阿姨的心脏毛病慢慢变得严重,一周过后突发心肌梗死,经过抢救无效后去世,王阿姨的儿女之后向保险公司申请意外险理赔,结果却收到了拒赔的通知书。

保险公司的拒赔理由引用了“近因原则”:王阿姨的直接死因是心肌梗死,属于疾病而非意外伤害。虽然摔倒属于意外,但不是导致死亡的“最直接、最有效、起决定性的原因”,因此不符合意外险的理赔条件。这个结果让王阿姨的子女无法接受:如果没有意外摔倒,母亲怎么会住院?不住院怎么会突发心肌梗死?保险公司的解释难道不是强词夺理吗?

何帆律师评析

“近因原则”是保险理赔的核心准则,旨在判定导致损失最直接、最有效的起因是否属于保险责任。其关键在于识别因果关系中的“决定性因素”,而不仅仅是时间序列上的“最近原因”。

《保险法》虽未明文规定“近因原则”,但在保险司法实务中,它已成为一种不言自明的法律逻辑思维,用以判断损失发生的因果关系根据该原则,只有在对损失的发生起决定性的、占支配地位的、最具影响力的原因属于承保风险时,保险人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在实际理赔过程中,一些保险公司会利用消费者对“近因原则”的不了解,通过以下方式拒赔:其一偷换概念,将“起决定性的原因”偷换为“时间上最近的原因”。

在王阿姨案中,保险公司将心肌梗死这个“时间上最近”的原因作为近因,而忽略了摔倒这一起因。其二忽略因果关系链,故意忽略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如果王阿姨没有摔倒,就不会住院,不会出现后续的心脏问题。摔倒与死亡之间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链。其三滥用专业术语,用专业术语包装拒赔理由,让普通消费者难以反驳。保险公司在拒赔通知中大量使用“近因”、“直接原因”、“介入因素”等术语却不解释其具体含义和适用逻辑。根据我审理保险纠纷的经验,法院认定“近因”时遵循明确标准:唯有当与初始原因无关的新的独立因素介入,并成为导致损失的决定性力量时,该因素才可能被视为近因。在王阿姨的案件中,如果没有证据能证明她的心肌梗死是其他的独立因素(像自身心脏疾病突然发作这类情况)给引发的,则摔倒便是导致她死亡的近因。

同时,在多种原因连续发生所造成的损失中,如果后因是前因所直接导致的必然的结果,或者后因是前因的合理的连续,这样前因为近因。王阿姨的案例中,心肌梗死是摔倒后一系列生理应激反应的合理连续,摔倒应是近因。

保险合同的解读需依照合理期待原则;若条款存在歧义等情形,则应朝着对被保险人有利的方向进行解释,普通消费者购买意外险时,合理期待为“意外导致的身故应给予赔偿”,不一定要是意外直接即刻造成人身故的状况。结合以上分析,我认为在王阿姨的案例中,保险公司的拒赔理由难以成立。摔倒作为初始原因,与死亡结果之间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链,且无明显介入因素中断该链条。保险公司仅因直接死因是疾病就拒赔,是对“近因原则”的曲解和滥用。

类似案例

同样是意外险理赔纠纷,2022年李先生的案件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李先生工作时突感胸痛继而倒地,被送往医院后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在医院救治期间,李先生因药物过敏反应出现多功能器官衰竭,随后离世,家属向保险公司申请意外险理赔,结果遭拒赔,保险公司称“近因”为心肌梗死(疾病而非意外)。

最终法院的判决支持了保险公司拒赔,关键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因果关系链的性质不同,在李先生的案件中,心肌梗死是独立的、全新的介入原因,它并非由其他意外原因引发,本身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过程,药物过敏虽算是医疗过程中的意外,但根本起因是疾病而非意外。第二原因的主导性存在不同,法院认为,即便没有药物过敏这一“意外”,李先生也极有可能因心肌梗死本身而死亡,心肌梗死才是其死亡的主导性原因,药物过敏只是医疗过程中的一个介入因素,无法改变事故的根本性质。两个表面相似的案例,却因关键细节的差异走向不同判决。这清晰表明:“近因原则”的适用绝非机械套用,而是需要基于具体案情、证据链条和专业法理进行的综合判断。

结语

"近因原则"本是保险法中用于科学界定赔偿责任的专业准则,旨在确保保险责任认定的公平合理。然而在实践中,这一原则却常被某些保险公司异化为拒赔的“万能借口”。消费者要弄清楚这些保险术语背后的法律含义,妥善留存相关证据,知道怎样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理赔之路才会更加顺畅。只有当消费者既了解规则本质,又掌握维权方法,才能在理赔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让专业的法律原则真正回归其保障公平的初衷。

如果你正为类似保险理赔这类事情犯难,或想知道如何避开保险理赔中的陷阱,何帆律师很乐意凭借其多年处理保险纠纷的经验为你指点迷津,无论是帮你剖析保险合同中的专业条款、教你收集保存关键证据,还是与你探讨如何与保险公司良好沟通,何帆律师都愿意成为你最可靠的法律后盾。

保险的本意,是在你遭遇困境时伸出援手,而非雪上加霜,当复杂的条款成为获得保障的阻碍,进行一场透彻的法律分析,便成了顺利理赔的关键所在。欢迎私信咨询,我们会用专业视角帮你分析案情要害、教你留存关键证据、解答理赔疑惑。让我们共同守护那份应得的保障,让保险真正成为生活的安全网。

声明:本作品超过90%的内容由本人独立构思、撰写并核查,仅为提高表达效率,在极个别段落借助了AI工具辅助润色或梳理逻辑,但所有观点、事实与数据均经本人逐一核实确认,确保准确可靠。文内所用图片由AI依据真实素材二次创作生成,绝无侵权或虚假内容。全文旨在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拒绝任何低俗、暴力或不良引导,敬请读者理性阅读,如发现疏漏,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