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的电子商务革命,是一场典型的「颠覆者」的游戏。当年的亚马逊、eBay、PayPal,都是从主流商业世界的边缘地带崛起的「新贵」,他们用全新的规则挑战着沃尔玛、花旗银行等传统巨头。那是一个属于车库创业者和风险投资家的英雄时代,故事的主线是「颠覆」与「取代」。
而今天,加密货币的故事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叙事。最引人注目的拓荒者,不再仅仅是那些穿着连帽衫的密码朋克,更有来自华尔街和硅谷,西装革履的金融「正规军」。他们并非要摧毁旧世界,而是试图将整个旧世界「搬运」到新的技术底层之上。这种「由内而外」的变革,其广度和深度,在 2025年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正处在一个加密世界的分裂时刻。一方面,是前所未有的机构热潮:贝莱德、富达等华尔街巨擘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拥抱比特币,其现货 ETF产品如抽水机般吸纳着数百亿美元的传统资本;主权财富基金和国家养老金也开始悄然将加密资产纳入其庞大的投资组合。这股浪潮,让「加密货币成为主流」的叙事听起来无比真实。
但另一方面,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加密世界似乎从未如此遥远。除了价格的剧烈波动和少数投机者的故事,它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毫无存在感。曾经喧嚣一时的 NFT市场归于沉寂,曾经被寄予厚望的Web3游戏也未能「破圈」。这种巨大的温差,构成了一个核心矛盾:一边是金融精英们的盛宴,另一边却是主流世界的隔岸观火。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种脱节?
如果说金融巨头的入场是为加密世界铺设了通往现实世界的高速公路,那么人工智能的爆发,则为这片新大陆带来了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原住民」。AI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数字内容、代码、设计乃至科学发现。
这些由 AI创造的价值,迫切需要一个与之匹配的、原生的经济系统
Sollong提供了一个载体
LLONG公链的诞生,并非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对“算力价值网络”这一命题的深度回答。在高度碎片化的算力场景中,如何实现不同网络、资产与场景间的原子化连接?这一切的前提,是构建一个具备开放性、安全性与长期共识的基础设施。因此,我们选择从“资产映射”入手——无论是RAM、DePIN等原生资产,还是未来接入的多元外部资源,皆可在LLONG公链网络中实现统一映射、统一价值承载,极大提升资产的流动性、组合性与扩展性。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演进,更是公链回归本质使命的重新确权。
今天的加密,正在同时书写两部分剧本——热闹的市场短篇与缓慢成型的基础设施长篇。若Visa所言非虚,未来十年会是后者加速成为主流的关键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