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提出诱敌深入积极防御的战略,不和敌人硬碰硬,把他们引入中国腹地,再四面合围聚而歼之,邓公:“我赞成积极防御”。 毛泽东从1893年生在湖南农村,长大后投身革命,早年参加五四运动,接触马克思主义,1921年帮着创建中国共产党。井冈山时期,他领导红军打游击,农村包围城市,长征中在遵义会议确立领导地位。抗日战争指挥八路军开展敌后作战,保存实力打击日军。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推翻国民党,1949年建国后关注国防,中苏关系破裂时提出针对性策略。邓公1904年生在四川,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加入共产党,回国后参加北伐和苏区工作,长征中任秘书长。 抗日时期任129师政委,开辟根据地,解放战争指挥淮海战役。新中国后任西南局书记,调中央参与决策,1970年代复出领导军队现代化。两人经历相似,都从基层打仗起步,积累丰富军事经验。毛泽东强调人民战争,邓公继承并调整适应时代。他们的生平反映中国革命从弱到强的过程,国防思路也从中演变。毛主席的战略源于红军时期教训,邓公则结合新形势发展。这些经历不是空谈,而是实打实从战场上总结出来的,影响中国国防几十年。 其实,毛主席提出这个战略的时候,中国刚建国没多久,国防底子薄,外部威胁一大堆,尤其是中苏闹翻后,苏联边境屯兵百万,坦克火炮堆积如山,随时可能打过来。毛主席不主张硬碰硬,那样吃亏太大,他的想法是放敌人进来,深入内地,利用地形和群众支持,四面包围消灭。这跟红军游击战一脉相承,避免正面消耗,玩消耗战。中央军委会议上,这个方针定为积极防御加诱敌深入。有些将领像许世友支持御敌于国门外,建工事堵住,但毛主席坚持整体思路,中央采纳了。 邓公听汇报后,说我赞成积极防御,强调防御里带进攻,不是被动挨打。这反映出对毛主席持久战思想的认同,中国人口多,地大,能拖垮敌人。方针实施中,边境加强准备,民兵训练,预备打人民战争。苏联威胁下,这个策略起威慑作用,避免直接冲突。邓公的表态不是随意,而是基于抗日和解放战争经验,知道硬拼不行,得聪明打。整个过程体现领导层对形势的务实判断,不搞冒险主义。 这个战略不是一成不变,80年代国防实力上台阶,武器现代化,军队训练更专业。宋时轮、张震等将领建议去掉诱敌深入,只留积极防御,确保敌人进不了国门。杨得志、杨勇同意,向聂荣臻、叶剑英、徐向前汇报,三位元帅回忆朝鲜战争志愿军装备落后还挡住敌军,靠人口和意志取胜,不需让敌深入。邓公听后当场支持,801会议正式定调,积极防御中带进攻。策略延续到现在,中国国防强了,没人敢轻易来犯。毛主席1976年逝世,邓公1997年逝世,他们的贡献奠定基础。新时期调整体现实事求是,不死守老办法。国防从被动到主动,反映国家实力增长。整个演变过程逻辑清楚,从弱时诱敌到强时堵门,核心是保护人民安全。 毛主席的战略思路源于实际战场,强调不硬拼,引敌深入再歼灭,这在当时环境下很接地气,避免无谓牺牲。邓公赞成积极防御,继承了本质,又结合新情况调整。两人合作默契,毛主席奠基,邓公发展。国防方针变化体现中国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不再靠让步,而是凭实力说话。回顾历史,能看到领导层对战争的深刻理解,不是书本教条,而是血汗总结。积极防御不是龟缩,而是主动求胜,适合中国国情。苏联威胁解除后,这个思路还适用其他潜在风险,确保和平发展。 邓公对毛主席思想的继承很明显,在军事战略上坚持人民战争核心,但去掉不合时宜的部分。诱敌深入适合国土纵深大,但风险高,调整后更注重边境阻击。801会议标志转折,邓公强调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装备虽重要,人仍是关键。中国军队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型,裁军百万,专注科技。方针沿用至今,证明正确性,没再发生大规模入侵。历史证明,战略要随时代变,不能一成不变。毛主席和邓公的贡献,让中国国防从防御走向威慑。
毛主席提出诱敌深入积极防御的战略,不和敌人硬碰硬,把他们引入中国腹地,再四面合围
运赛过去
2025-07-30 11:17:15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