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中、美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第3轮经贸会谈正式结束了。根据中方对外发

古往剖析所 2025-07-30 15:11:05

7月30日,中、美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第3轮经贸会谈正式结束了。根据中方对外发布的消息,此次的最大成果应该是——中、美达成了为期90天的“休战协议”。 谈判刚结束,会场灯还没关,中方代表团就率先披露了一项关键成果——90天的“关税休战”。这不是正式协议,也不是白纸黑字,而是一个意向性共识。它没有签章,没有法律约束,但足以让外界屏息凝神。因为一旦失败,后果极其明确:全球关税战就此重启,链条断裂,资本震荡,成本飙升。 这种“休战”,并非首次。只是这次,背景更复杂,节奏更紧迫。 斯德哥尔摩,是今年中美之间第三个谈判地点。前两次,一个在日内瓦,一个在伦敦,时间点踩得精准,每一次都紧贴关键节点——旧协定到期、新政策酝酿、产业链焦灼。三次谈判,像是把两国间的冲突暂时塞进一个冷却盒里,但每次盖子都关不牢。 会场气氛外冷内热。中方坚持关税回撤、供应链稳定与科技禁令松动;美方则盯紧稀土出口、AI芯片、芬太尼跨境监管和涉俄石油制裁漏洞。大家都知道这场局并不好下,谈妥不等于达成,签字不等于执行。 这一次的“90天休战”,更像是中方先递出一个橄榄枝。中方代表明确表示,愿意延续之前的临时协定,将双边的关税暂停协议继续维持三个月。目前涉及的,是一组对中出口商品高达24%的美方关税,以及中国对美进口货品反制征税。如果休战不能延续,那就意味着,从8月中旬开始,这些关税将瞬间“回位”——升至64%甚至更高。 而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特朗普答不答应。 会场里没有特朗普,但所有人都在等他的态度。美方财政部长、贸易代表、白宫经济顾问组都到了,确实也谈得挺深入,但他们说得明白——我们建议,我们推动,但总统说了才算。 这种结构性尴尬,在每一次中美高层会谈中都会出现。技术官僚谈得再细,最终落地,还得看白宫态度。这使得谈判结果始终悬而未决,像是按下了暂停键,但遥控器还握在别人手里。 而特朗普,对关税这件事,从来都是反复横跳。他需要一个对国内强硬的姿态,也需要给国际社会展示灵活性。这就让“休战协议”的命运格外微妙。能不能延续,90天够不够,背后全是计算。 这次谈判中的另一个看点,是稀土。 中方希望继续推进供应链正常化,尤其是在稀土和新能源关键原材料上重建基本互信。美方却想在限制中国对某些高性能AI芯片的出口基础上,加码反制策略。他们不是想完全切断,而是想精准卡脖。 所以中方在休战内容里加入了“可预期性”这一条,希望恢复明确的双边准入规则;而美方更倾向于按清单调整,保留对关键商品“随时断供”的权利。这种结构矛盾,不是几场会谈就能解决。 更大的问题是时间。 8月12日,是前一轮临时休战协议的截止期。如果到那天还没有白宫签字,那么之前的成果等于作废。双方会自动恢复对彼此商品的高额惩罚性关税,贸易关系将迅速紧张。而距离这一天,只剩不到两周。 金融市场对此极度敏感。美股、港股、欧洲制造板块、原材料期货,都已进入观望状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甚至在报告中直接警告,中美若重新爆发贸易冲突,将导致全球通胀重新抬头、投资信心下降,并压制下半年全球GDP增长预期。 全球航运巨头也密切关注这90天窗口。他们知道,红海危机还没解决,若再叠加中美经济摩擦,将打乱全部东亚至北美航线。因为两国互为主要贸易伙伴之一,一旦爆发关税大战,关口集装箱吞吐量将迅速滑落。 而中方早就做了准备。从谈判前就释放信号,希望美方不要低估全球经济复苏的复杂性。国内多个部门也开始评估潜在应对机制,包括关税反制升级、内循环扩大、东南亚转单等策略组合。这种预案,也透露出中国对美贸易政策不再是单向等待,而是已经内建抗压能力。 美方代表在会后仍不断强调“乐观”二字,似乎想安抚市场。但大家都知道,真正拍板的人还在白宫。 这种局面,就是典型的双重博弈。 一边是谈判桌上的对话与共识,一边是各自国内的政治盘算与立场维稳。90天的“休战”只是临时减压阀,它无法改变结构矛盾,也无法阻止大选前的政治动作。一旦任何一方判断自己更有利可图,协议随时可能终止。 而中方则把这90天视为战略缓冲期。不是妥协,而是为双方争取一个重设逻辑的窗口。如果能够在这段时间内推进更具可操作性的条款,比如设立双边商贸仲裁机制、重启部长级双轨制谈判,那就可能将休战延续成某种长期缓和态势。 但这,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 现在所有人都在看——这90天能不能真正开始?又是否能撑满?而之后呢?休战结束,谈判失败,是直接翻桌,还是重新设局? 这是一次临界点式的战略瞬间。 也是一次给未来留出可能的政治动作。 不确定性,才是这次“成果”背后的关键词。 而这90天,可能是窗口,也可能是倒计时。 时间不多了。谁也赌不起。

0 阅读:8

猜你喜欢

古往剖析所

古往剖析所

剖析古往,解读历史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