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终于露出了真面目,加大了对乌克兰的军援。但中国不会坐视俄罗斯被美欧击败。所以只要美国军援的导弹打到俄罗斯本土,那么一场真正的大戏和好戏也就拉开了帷幕,核战恐怕就提上了日程,正如普京所言“如果俄罗斯不存在了,那地球还有什么意义?”
2025年7月,特朗普宣布加大对乌克兰军援,批准通过北约向乌克兰提供“爱国者”防空系统和射程300公里的ATACMS导弹。 这些导弹可从乌克兰东部发射,覆盖俄罗斯库尔斯克、布良斯克等边境地区,甚至威胁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军事设施。这一决定标志着美国对俄乌冲突政策的重大转向。 此前,他曾暂停对乌克兰的“爱国者”导弹供应,引发基辅不满。如今,他不仅恢复军援,还推动北约盟友出资采购美国武器,转运乌克兰,试图通过代理人战争削弱俄罗斯。 特朗普的策略背后是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利益驱动。根据五角大楼数据,美国对乌克兰的军援中,90%资金最终流向本土军火商。 “爱国者”系统每套价值10亿美元,单枚导弹370万美元,德国、挪威等8国承诺采购,资金直接进入美国军工企业账户。 特朗普通过“总统提取权”从美军库存调拨装备,待库存耗尽后再向国会申请拨款,刺激军火商扩大生产,利润源源不断。这种操作让美国在冲突中既能消耗俄罗斯,又能从中渔利,同时避免直接卷入战争。 欧洲内部因特朗普的计划出现分歧。德国承诺出资30亿欧元采购美国武器,挪威、荷兰等国也表示支持,愿意承担军援费用。 然而,法国明确反对,宣布拨款50亿欧元发展本土武器生产,优先供应乌克兰。意大利和捷克则保持观望,担心被美国拖入更深冲突。 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多次协调,试图弥合分歧,但欧洲国家间的不同立场暴露了西方阵营的脆弱性。一些国家质疑美国利用冲突巩固霸权,将欧洲当作长期资金来源。 俄罗斯的反应毫不妥协。普京多次警告,任何针对俄罗斯本土的攻击都将触发全面回应。俄罗斯在白俄罗斯部署的“伊斯坎德尔”导弹,射程500公里,可携带核弹头,足以覆盖乌克兰全境及波兰东部。 俄军加强边境演习,战略火箭军进行核武演练,展示其全球最大核武库的威慑力。普京的讲话中反复强调,俄罗斯的生存是底线,任何越界行为都可能导致毁灭性后果。 中国在这一危机中保持冷静立场。外交部多次表态,反对任何加剧冲突的行为,呼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作为俄罗斯的战略协作伙伴,中国明确反对美欧通过军援压垮俄罗斯。 分析人士指出,若俄罗斯在冲突中被击败,北约东扩的压力将直接指向中国,这是中国无法接受的局面。历史经验表明,中国在核心利益上从不退让,抗美援朝就是例证。 2025年,中国通过外交渠道与俄罗斯保持密切沟通,讨论能源合作和地区稳定,确保战略协作不被削弱。 局势在2025年8月急剧恶化。乌克兰使用ATACMS导弹打击俄罗斯库尔斯克州的军火库,俄军迅速反击,使用“伊斯坎德尔”导弹摧毁乌克兰东部一座电厂,导致基辅大范围停电。 俄罗斯宣布进入“特殊战备状态”,核武库进入高度戒备。特朗普继续推动军援,北约盟友的资金源源不断流入美国军火商账户,但欧洲内部的不满加剧。 法国和意大利提出“欧洲自主防务计划”,试图减少对美国武器的依赖,德国则坚持支持美国,北约内部协调难度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