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3月,开国少将孔俊彪回到宁化。在县招待所,孔俊彪对时任县武装部政委的周积源说道 :“我这次回宁化只住两天,我有位战友叫卢林根,和我同是城关角头街人。长征到达遵义时,卢林根身负重伤,弥留之际嘱托我,让我转告他家人,他是什么时候战死,死在什么地点。请帮我查一查卢林根家有没有后人,我要见他们。” 五十年前的长征路,硝烟弥漫,战友的嘱托深深刻在孔俊彪心中。1984年,这位开国少将重返故乡宁化,肩负着半个世纪的承诺,寻找战友卢林根的后人。他能否完成当年的誓言?卢林根的家人是否还在?那段红色岁月中埋藏的故事,将如何揭开尘封的真相? 宁化,位于福建西部山区,土地贫瘠却孕育了无数革命志士。20世纪30年代,这里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军长征的起点之一。 1933年,孔俊彪从宁化城关角头街走出,年仅20岁,家境贫寒,旧社会的压迫让他早早立下为新中国奋斗的志向。他加入中国工农红军,背负简单的行囊,踏上充满艰险的征途。长征开始后,红军从宁化出发,翻越崇山峻岭,面对物资匮乏、敌军围追堵截的困境。战士们穿着草鞋,背负步枪和干粮,行军路上常以树皮草根充饥。 孔俊彪与同乡卢林根并肩作战,两人同为角头街人,年纪相仿,志趣相投,结下深厚的战友情。1935年1月,红军抵达贵州遵义,迎来战略转折。阻击战中,卢林根身负重伤,腹部被炮弹炸开,气息微弱,嘱托孔俊彪若能回乡,告知家人他于1935年1月牺牲于遵义战场。孔俊彪带着这份沉重的承诺,继续长征。 长征结束后,孔俊彪未停下脚步。抗日战争期间,他在华北战场屡立战功,参与百团大战,指挥部队打击日军。解放战争中,他率部南征北战,攻克敌方阵地,为新中国成立贡献力量。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开国将领之一。 无论功勋多高,他始终惦记宁化,惦记卢林根的嘱托。1984年3月,已年近七旬的孔俊彪回到宁化,计划停留两天,完成半个世纪前的承诺。他抵达县招待所,找到时任县武装部政委周积源,提出寻找卢林根后人的请求。周积源迅速组织人员,前往城关一带走访调查。 宁化作为长征起点,红色历史深厚。工作人员翻阅户籍档案,走访老红军家属,沿着城关角头街挨家挨户询问。两天后,消息从附近村庄传来:卢林根不仅有家人,竟还活着。周积源将这一消息告知孔俊彪,确认卢林根居住在城关附近的一个小村庄。 次日,孔俊彪前往村庄,见到年老体弱的卢林根。原来,1935年遵义战役后,卢林根被当地村民救下,用草药止血、稀粥喂养,奇迹般存活。伤愈后,他因战乱与部队失联,辗转乞讨数月回到宁化,隐姓埋名,靠种地为生,娶妻生子,将红军经历深埋心底。 重逢后,卢林根向孔俊彪讲述了遵义后的经历。村民将他藏在草棚,冒着风险护理,直到他能下地走动。他试图寻找红军部队,但战火阻隔,交通断绝,只得独自返回家乡。回到宁化后,他选择低调生活,未与组织联系,默默耕作,抚养子女。 孔俊彪则分享了自己长征后的战斗岁月,从抗日战场到解放战争,始终未忘当年的承诺。两人交谈中,回忆起长征途中的艰辛:翻越雪山时,战士们手拉手防止滑落;渡过草地时,靠野菜充饥,脚陷泥沼仍咬牙前行。这些共同的记忆,让半个世纪的离别化为重逢的感慨。 孔俊彪离开宁化前,为卢林根的家庭送去米和油,嘱托周积源继续关照。消息传开,村民纷纷前来探望,称赞卢林根当年的英勇,也感叹两位老战友的重逢。宁化的红色历史因这个故事更显生动,激励后人铭记革命先辈的牺牲与坚持。 孔俊彪回到部队,继续履行军人职责。卢林根则在村里安度晚年,偶尔向儿孙讲述长征的往事。这个故事在宁化广为流传,成为当地红色文化的重要篇章,彰显了红军战士的忠诚与信仰。 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战友重逢,展现了革命年代的深厚情谊。你对长征中的战友情有何感悟?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或讲述你听过的红色故事!
越是了解近代史和中国历史,就越明白朱元璋的伟大和贡献!1。乌克兰和俄罗斯分隔开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