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四川农民蒲运海接到儿子牺牲的噩耗,可当他看到烈士证书时却愣住了,证书

航天科技追梦人 2025-07-30 23:11:44

1976年,四川农民蒲运海接到儿子牺牲的噩耗,可当他看到烈士证书时却愣住了,证书上的名字与儿子同名却不同姓,自此,蒲运海开启了长达38年的寻子之路...... 1976年,四川阆中的老农民蒲运海站在村口,望着儿子蒲仕平穿着军装远去的背影。那天的风特别大,吹得他眼睛发酸。儿子回头冲他笑,说:“爸,等我立功了回来孝敬您!”谁也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诀。 三年后,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蒲运海等来的不是儿子的军功章,而是一纸烈士证书。他哆嗦着打开证书,却猛地僵住了——上面白纸黑字写着“卞仕平”。 同名不同姓,这“卞”字像一把刀扎进他心里。老人抓着送证的军人追问:“我娃姓蒲啊,你们是不是搞错了?”对方只是摇头:“档案不会错。” 蒲仕平是蒲运海唯一的儿子,三岁没了娘,父子俩相依为命。小时候家里穷,蒲仕平饿得啃树皮,却总把红薯让给父亲。 1976年参军时,小伙子在部队拼了命训练,两年就当上侦察连连长。探亲时他穿着军装和父亲合影,照片里两人笑得像两株晒饱了太阳的高粱。 1979年2月,蒲仕平带队深入敌后侦察,遭遇埋伏。为掩护战友,他故意暴露位置吸引火力,身中数弹倒下。 越军为毁尸灭迹泼汽油焚烧,战友们抢回的遗骨只剩焦黑的一捧。战后登记时,烧残的证件让文书把“蒲”误认成“卞”,这个错字从此成了蒲运海的心魔。 从接到证书那天起,蒲运海就踏上了寻子路。他背着干粮走遍云南、广西的烈士陵园,在成千上万的墓碑前跪着找“蒲仕平”三个字。 指甲抠进青石缝里磨出血,眼睛熬得通红。有次在麻栗坡淋了三天雨,高烧到说胡话还在念叨:“我儿名字刻错了啊……” 90年代,村里人都劝他认命,说“卞仕平”肯定就是蒲仕平。老人却梗着脖子吼:“我儿姓蒲!就算真是他,我也得把碑改回来!” 他把家里值钱的猪和粮食全卖了凑路费,啃着硬馒头继续找。2016年,民政系统终于锁定屏边烈士陵园的“卞仕平”墓,战友含泪证实:“当年是我亲手埋的蒲连长……” 2017年清明,86岁的蒲运海扑在新立的“蒲仕平”墓碑上,脸贴着石头嚎啕大哭。他掏出从老家带的醪糟和腊肉,颤巍巍摆上:“儿啊,爸接你回家了……”风把纸钱灰卷到天上,像极了38年前送别时的那场大雪。 部队后来解释,战时条件艰苦,很多烈士姓名靠残破证件推断。类似错误光云南陵园就有17例,有人把“侯”写成“候”,把“冯”写成“马”。一字之差,亲人半生煎熬。 这场38年的寻找,从来不只是为了改一个字。蒲运海执拗的背后,是中国父亲最朴素的尊严——我可以接受儿子为国捐躯,但不能接受他的名字被历史写错。 那些被误刻的墓碑提醒我们:英雄用命换来的和平里,不该有潦草的笔误。当一位父亲用半辈子纠正一个错字,他其实是在替所有烈士问一句:“我的牺牲,你们当真记得吗?” 信源:封面新闻《八旬父亲苦寻38年 终于找到烈士儿子坟墓》

0 阅读:42
航天科技追梦人

航天科技追梦人

航天科技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