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前宰相王铎,携带家眷300多人赴任,竟被人劫杀,除了美貌的侍妾被夺,再无一人生还。谁也想不到,策划这起灭门惨案的,竟是一个著名天才诗人。 王铎死得太突然了。堂堂前宰相,刚刚从朝中接下新任命,满心欢喜带着三百余人赴任义昌节度使。一路排场极大,车马如龙,妾婢成群,一队人浩浩荡荡地穿过高鸡泊。可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这趟出征不是荣耀的开始,而是走向黄泉的末路。、 没有预兆,也没有预警。他身处的队伍一夜之间被全歼,只剩几个容貌出众的侍妾被人掳走,其余皆成尸骨。当消息传回长安时,朝中震动,百姓哗然。但更令人错愕的,还不是王铎的惨死,而是凶手身份的揭露——一个曾被朝野称作“文坛天才”的诗人,李山甫。 王铎出身士族,根基深厚,伯父王播曾任宰相。他本人官至中书令,平定黄巢之乱时屡立战功。即使在朝政混乱的末世,他也能在权力夹缝中稳坐高位。但也正是这份位高权重,让他招来杀机。 他从来不是低调之人。赴任义昌节度使时,他选择带全家族出行,车辇、姬妾、仆役、幕僚一个不落,仪仗庞大如天子出巡。走在魏博高鸡泊附近,他看着周围平原空旷、道路笔直,未曾起疑。可就在他抵达前夕,乐从训早已听命布下杀局。 李山甫是推动者。他曾多次科考不第,才高命薄,始终郁郁不得志。他愤世嫉俗,对权贵满怀敌意。当他入幕乐从训后,很快察觉王铎的行程。他没有怨气宣泄,而是静静筹划,用他的才智,用他的策术,游说乐从训设下伏兵。理由简单:王铎富、轻敌、可夺。 乐从训本是地方豪强,手握兵权,常与朝廷若即若离。李山甫挑动他野心,又给他台阶。只需一战,既能抢夺财物,又能立威,顺便替地方剿“盗”。伏兵于高鸡泊设下,刀锋对准王铎。 他试图组织反击,但随行兵士寥寥,无力抵抗。短短半刻钟,三百余人全部毙命,火光映出山风,一抹孤影飞奔出营帐——那是被强掳走的侍妾之一。其余尸横遍野,无一幸免。 事后,乐从训向朝廷报称“王铎遭山贼伏击,不幸遇害”。因唐末朝局混乱,朝廷顾及魏博割据势力,竟未深究。王铎尸骨未寒,就被匆匆下葬,无人伸冤。 朝廷表面风平浪静,实则震动不已。一个宰相级别的大员,就这么死在任职途中。群臣皆心惊,却无人敢言。而李山甫,仍在幕后写诗,仿佛什么也没发生。他靠着这次“谋略”,在地方威名更盛,却始终未被正史载罪。 乐从训之后权势更甚,却也逃不出乱世的因果。他不久遭到魏博兵变,被迫兵败身死。李山甫也因得罪权臣,被流放边地,死于贬所,尸骨无存。 王铎的死成了唐末最凄惨的宦海悲剧之一。他不是战死疆场,而是被朝内文士与地方势力联合设计,死于一场人算中的陷阱。他的身份太高,随行太多,诱惑太大。他的人生,被算计得一丝不差。 最讽刺的是,他死前一刻,还以为自己稳坐中枢,前程无忧。 这一场悲剧告诉后人,诗人不是永远手无寸铁,才子也能操兵布阵。文人一旦用才智铸刀,其锋不在军中,而在心术。王铎这颗权力棋子,从来不缺经验,只是看错了对手。 他以为草莽不足惧,却忘了,真正的危险,是那张看似温文尔雅、实则筹谋多年的人皮面具。 杀他的,是一个诗人;埋葬他的,是这个时代。一个旧王朝的裂缝中,总有人披着风雅外衣,做着最狠的事。 他死得惨,却死得醒目。王铎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他的家族也在一夜之间灰飞烟灭。他的一生,就像唐末的余火,烧得猛烈,熄得迅速。 历史,不只写荣耀,更写背叛。这就是王铎之死,一个由天才诗人策划的灭门血案。看似离奇,其实清晰。每一步,都踩在命运的节拍上,只是那节奏太快,没人能停下。
唐末前宰相王铎,携带家眷300多人赴任,竟被人劫杀,除了美貌的侍妾被夺,再无一人
古往剖析所
2025-07-31 00:01:54
0
阅读: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