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邓颖超腰部扭伤,用了很多办法都不管用,周总理只好请一位女中医来看病,没想到她轻轻一捏,邓颖超的腰就好了!
邓颖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革命家、政治家和妇女工作者,她的一生不仅与周恩来紧密相连,也为中国妇女争取了许多权利。邓颖超和周恩来被誉为“革命伉俪”,他们的爱情常被传颂为感人的故事。然而,这段浪漫的爱情,可能只是邓颖超一生中的一小部分。她更多的时间,是以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无畏的行动,推动着社会变革,尤其是对妇女权益的捍卫。 邓颖超出生在一个晚清的官吏家庭。她的父亲邓庭忠曾任南宁镇台,母亲杨振德则出身官宦世家,精通中医。尽管家境贫寒,杨振德始终重视对女儿的教育。邓颖超自小聪慧,受到了母亲的深远影响,14岁便考入了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今天津美术学院)。这时的邓颖超,已开始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立思想和勇敢精神。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年仅15岁的邓颖超积极参与到爱国运动中。她与郭隆真、张若名等人共同组织了“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并担任执委兼讲演队队长,号召妇女参与到爱国活动中。她还与周恩来、马骏等人一同成立了觉悟社,开展爱国宣传和抗议活动。 那时,觉悟社为了抗议山东事件,组织了一次游行示威。在示威过程中,天津警察厅厅长杨邦子指挥警察持枪对待学生,企图压制这场示威。面对枪口,邓颖超带领女学生们毫不退缩,反而齐声高喊:“警察是中国人,警察也要爱国,不打爱国学生!”看到这股坚定的气势,警察们一时犹豫,反而被吓住了。借此机会,邓颖超带领学生们迅速冲出包围圈。邓颖超因奋勇前行,受到了警察的拳打,头部受伤流血,但她依然镇定自若,继续带领学生们往前冲。
1955年的一天,中南海内一片忙碌。邓颖超同志的腰部受了伤,疼痛难忍。周总理为此请来了多位名医,但几番诊治下来,邓颖超的病情却始终未见好转。正当一筹莫展之际,有人向周总理推荐了一位在北京双桥镇的老中医。 这位老中医名叫罗有明,在当地素有"双桥老太太"的称号。当她走进中南海时,谁也想不到这位看上去其貌不扬的老太太,竟有着如此高超的医术。她仔细查看了邓颖超的伤处,手法轻柔地在腰部某处轻轻一按,邓颖超困扰多日的疼痛竟在瞬间消失了。这一手法看似简单,却暗含玄机,令在场的人无不惊叹。 这令人称奇的医术,要从罗有明的家族说起。罗家是河南一个历史悠久的骨科世家,其精湛的医术甚至被收录进了《资治通鉴》。按照家族传统,这门独特的医术只能传给儿子或儿媳,女儿是没有资格继承的。但命运弄人,到了罗有明这一代,家中已无男丁。 幸运的是,罗有明的奶奶是个极有远见的人。为了不让家传医术失传,她大胆打破了延续多年的祖训,决定将这门手艺传授给年幼的罗有明。就这样,年仅三岁的罗有明开始了她的学医之路。最初,奶奶教她摸骨辨形,待她五岁时,又开始系统地传授正骨技术。除了正骨外,针灸和方药也是必修课程。 这一教就是整整十年。十年的朝夕相处,奶孙二人形影不离。可惜好景不长,当罗有明十五岁那年,奶奶撒手人寰。失去了师父的罗有明不得不过早地独立行医,在当地开设了一间小小的正骨医馆。
邓颖超与周恩来的相识,源自五四运动时期。彼时,周恩来刚从日本留学归来,已经在天津的学生中颇有名气。在一次学生大会上,邓颖超回忆到,周恩来穿着西服、戴着鸭舌帽,外貌英俊,虽然她对他并未产生特别的感觉,但他的才华却让她印象深刻。周恩来不仅写得一手好文章,而且讲演能力也很出色。 尽管邓颖超看似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美女标准,但周恩来对她的才华和个性印象深刻,尤其是她在话剧中的表现。周恩来常因其清秀的面容反串女角,而邓颖超则因其英姿飒爽和大方利落,常常扮演话剧中的男主角。 与周恩来之间的情谊,并非偶然,也并非一见钟情。两人共同经历了时代的动荡与烽火,在革命斗争的洗礼中,他们的关系愈加深厚。1921年,周恩前往法国留学,临行前,邓颖超送给他一件毛衣,象征着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婚后,邓颖超虽然一度怀孕,但为了继续投入工作,她选择了堕胎。此后她再次怀孕,但因难产导致孩子夭折,身体健康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由于长时间未能得到恢复,邓颖超再也无法怀孕。 1931年,邓颖超来到瑞金时,由于敌人对根据地进行封锁,物资匮乏,民众生活极为艰苦。邓颖超回忆那段时间,提到最艰难的是物资的极度短缺,尤其是食物。在长时间没有盐的情况下,大家只能吃竹笋和葱头,粮食也极为紧张,甚至一天只吃两顿饭。 1934年,邓颖超因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与恶劣的条件,患上了肺结核。长征开始后,由于医疗条件的恶劣,邓颖超的病情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病情加重,甚至在过草地时出现大口吐血的情况。然而,她依然坚守在革命队伍中,为了能继续前行,依靠担架与马匹作为运输工具,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她回忆道,在贵州境内,红军正准备爬山时,突遇敌机轰炸,战斗异常激烈。
燕明·桃园读书舞剑
文章水平太低,乱七八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