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贺子珍病逝,给她送行的人群中,有一男子不停大声哭喊着四个字,特别引人

如梦菲记 2025-07-31 11:16:50

1984年,贺子珍病逝,给她送行的人群中,有一男子不停大声哭喊着四个字,特别引人注目,他是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4年春天,八宝山革命公墓静得出奇,空气里弥漫着檀香味,送行的队伍缓缓走过,身着黑衣的人们神情凝重,脚步轻得几乎听不见声响。   人群中,突然传出一声撕裂心肺的喊叫:“姨妈!姨妈!”声音沙哑,却极响亮,像刀子一般划开了死寂。   所有人不约而同转过头,看见一个中年男子扑在灵柩旁,双手紧紧抓着棺木边缘,眼泪湿透了深蓝色中山装的衣襟,他哭得身体颤抖,像一个失去依靠的孩子。   没人认识他,直到听见他断断续续地自报姓名:“我是麓成……”几个懂内情的老同志对视一眼,神情里闪过一抹惊讶。   这不是别人,是毛泽东的亲侄子,毛泽覃的儿子,毛岸成,也就是贺麓成,这个名字在公众面前从未出现过,但在导弹领域却是一面无声的旗帜。   他的故事要从半个世纪前说起,1935年春天,赣南山区,战火漫天,毛泽覃带领红军独立师拼死阻击,掩护大部队突围,终究寡不敌众,倒在瑞金黄田坑的枪林弹雨中。   那一年,他的儿子才出生三个月,连父亲的脸都没来得及看一眼,孩子由母亲贺怡抱在怀里,躲避搜捕,把他送到江西永新花汀村贺调元家寄养。   为了活命,改姓“贺”,取名“麓成”,岳麓山的“麓”,寄托着故乡的情感,“成”字写着父辈未竟的心愿。   少年贺麓成过着与世无争的农村生活,身边只有养父母的关怀,直到1949年的夏天,命运突然转了个弯,贺怡辗转找到失散十四年的儿子,母子重逢,场面让在场的人都红了眼眶。   那个消瘦的少年一开始不敢认,愣愣地看着这个流泪的女人,直到听见爷爷的一句话,才明白自己原本的姓氏叫“毛”。   可是好景不长,没多久,贺怡在一次外出途中遭遇车祸,当场身亡,年仅十五岁的贺麓成再一次成了孤儿。   接过抚养重任的是姨妈贺子珍,这个历经枪林弹雨的女人,用最坚硬的外壳护着外甥柔软的心,她对他说:“不能靠家族,要凭本事吃饭。”这句话深深刻进了少年的骨血。   那几年,贺麓成在上海中学读书,完全听不懂老师讲课的上海话,成绩跌到全班末尾,同学的冷嘲热讽让他自卑得想退学。   每天凌晨四点,他悄悄起床背课文,啃字典,不到一年,成绩冲到前五,数学还拿过满分,贺子珍看在眼里,心里暗暗松了口气。   考进交通大学后,生活仍然清苦,每月二十二元助学金,他硬是抠出五元寄回江西,感恩养父母的恩情,自己则常常盐水泡饭充饥。   读书之外,他尽量回姨妈家陪伴,她给他包饺子,给他洗伤疤,那是他最温暖的时光,年轻人有过出国留学的机会,中苏关系恶化,这个机会没了,他只是默默收拾行李,去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1958年,他走进大院,成了一名无名工程师,翻译几百万字的俄文技术资料,硬啃到深夜,困得眼睛发花,手里仍攥着笔,他和王太楚一起,反复推演方案,画图纸,一遍一遍调试。   几年后,中国第一枚导弹升空,火光映红天空,他站在试验场边,心里只说了一句话:“成了。”   可没人知道那个“贺工”是谁,他拒绝任何特殊照顾,不在个人档案写父母姓名,连毛泽东的家宴也婉拒,他说:“父辈是父辈,我靠自己的手吃饭。”   贺子珍重病的那些年,他几乎每半个月往返北京和上海,陪护姨妈,她是他生命里唯一能叫一声“娘”的人。   1984年春天,她的病情恶化,几天高烧不退,最后在上海离开人世,他赶去北京送行,心口像被撕开一样。   那声“姨妈”,喊出了所有压在心底的痛,会场里的老人都红了眼眶,那一刻,他不是总参001号专家,只是一个失去了母亲和姨妈的孤独人。   送别结束,他做了一件事:让儿子改回毛姓,把珍藏多年的红星奖章捐给瑞金革命纪念馆,他说:“毛家的门楣不是荣耀,是责任。”   后来,他从军工岗位退下来,又投身绿色产业,跑到黄河三角洲推广树种改良,写书办企业,筹钱给母校修教学楼,设奖学金,他一辈子都没享受过特权,却一辈子都在回馈。   2019年国庆阅兵,八十四岁的他坐在电视机前,看“东风-41”呼啸而过,泪水模糊了眼睛,他轻轻说:“姨妈,现在的导弹能打一万公里了。”   没有人回应,但这句话像风,穿过漫长的时空,落在那个曾经教他做人、嘱咐他“要靠本事吃饭”的姨妈心里。   葬礼上的那声呼喊,震动了无数人,也让人记住了这个名字:贺麓成,他用一生证明,真正的光,不需要借任何人的影。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人民文摘——共和国导弹专家贺麓成 光明网文摘报——走出毛泽东家族光环的导弹专家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