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成都军区司令员傅全有来墨脱边防的军营视察,却看到军营三百多人全都身着便装,他怒斥:“为何不穿军装!”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6年秋天,西藏墨脱,成都军区司令员傅全有乘坐直升机来到边防营地视察,刚一下飞机,他就看到了让他皱眉的一幕。 三百多名战士列队整齐,可身上穿的不是军装,而是五颜六色的旧棉衣,有的穿蓝布衫,有的穿民用棉袄,还有人身上的衬衣打着补丁,看上去不像一支正规部队,像是临时拼凑的民兵队伍。 傅全有当时脸一下就沉了下来,抬高声音问:“为什么不穿军装?”这一声吼,在山谷里回荡,整个营地陷入一片寂静,没有人敢出声,战士们低着头,神情紧张。 过了好一会儿,一名班长走出队列,站得笔直,说:“报告首长,我们当兵这几年就发过一套军装,早就穿烂了。”这话不重,但一句接一句说出来,句句都像针一样往人心上扎。 傅全有没有立刻再说什么,他迈步走到战士们中间,仔细打量他们的衣着,有人裤腿上打着结,有人袖口已经磨破露出线头,还有人穿着母亲寄来的旧床单改成的衣服。 再往仔细看,那些用降落伞布缝的裤子,肩膀磨白的衣领,还有缝了又缝、实在缝不动了就打结的补丁,全都暴露出这里缺的不只是军装,是一整套保障。 墨脱这个地方,地图上看是个点,现实中却像一口井,四周高山环绕,海拔起伏大,一边是热带雨林,一边是常年积雪的高山,气候变化快,道路险,补给全靠人背马驮。 听边防营的干部讲,从林芝运一袋大米来,光路上消耗就超过七斤,一斤粮的成本能翻十几倍,有时候十个战士走一趟补给路,可能有两个再也回不来。 军装从后方运进来,穿不了几次就磨烂了,再想运一套,成本太高,不划算,营长说,全营三百多人,只有八十七套军装,谁要执行任务,军装就轮到谁穿,其余人平时只能穿家里寄来的旧衣服或者用废布拼凑的便装。 傅全有在营区里转了一圈,看到物资本子上,一封家书写满了正反两页,还挤着战友们的留言。 锅灶旁边,一名老兵蹲在那里,衣服膝盖处打着厚厚的补丁,他说自己那套军装,穿了三年,早成拖把布了,新兵来了,他就把那仅剩的可穿衣服让出去,自己凑合。 还有人拿出母亲寄来的红床单,说这是留着当“寿衣”的,他说,在这里站岗巡逻,常有人掉进雪谷、失踪在林中,万一牺牲,总得有块整布盖着遗体。 那天夜里,傅全有没睡,他点了一根接一根的烟,一直到天快亮,他的警卫员后来回忆,那一晚首长几乎没有说话,只是在沉默中思索。 天刚放亮,他下令返程,直升机升空时,山谷里还站着那群穿着破衣服的战士,个个持枪站得笔直,风吹不动他们的身子。 回到拉萨,傅全有干了两件事,第一是给总后勤部发了一封电报,要求立即空投五百套军装,面料必须耐磨速干,肘部和膝盖加厚。 他说,这不是奢侈,是保命,第二件事是召开紧急会议,把墨脱地区的地形图摊在桌上,他用拳头敲着图纸说:“这条路不修,战士们的命迟早交代在这山上。” 其实国家早在1965年就尝试修通墨脱公路,但当年塌方泥石流带走了三十多条命,工程被迫中断,这一次,傅全有从青藏铁路抽调出经验丰富的施工队,带着炸药包和钢钎,直上雪山开路。 次年春天,第一批空投军装到了墨脱,战士们排队领衣服,有个小战士拿到新军装后,抱着军徽上的五星哭了,他说自己入伍两年,这还是第一次穿上真正属于自己的军服。 再后来,修路工作开始推进,战士和民工肩挑背扛,炸石开山,几个月里山口凿出一条能走人的土道,随着工程不断深入,物资运输逐步好转,营地生活开始有了起色。 三十年后,墨脱已通上柏油路,曾经穿补丁军装站岗的小伙子,如今成了营长,营地旁边建起了纪念馆,馆里展着一件打着补丁的旧军装,标牌写着:1986年某班全体战士轮流穿着执勤。 现在的新兵入伍能发六套军装,车可以直接开到哨所门口,但营长说,每次检查战备,那件旧军装还会被从仓库里拿出来,不为别的,只为让大家记得,边关的今天,是靠一针一线、一步一脚地拼出来的。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新华社——原总参谋长傅全有将军谈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性
1979年的一天,新疆军区司令员吴克华去某哨所时,路过奎屯兵站,中午就在那里休息
【8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