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式作战:美军准备转换“闪电五连鞭”,中国如何拆招 美军最近在太平洋方向搞得动

国际聚焦镜 2025-07-31 12:27:52

脉冲式作战:美军准备转换“闪电五连鞭”,中国如何拆招 美军最近在太平洋方向搞得动静不小,表面上是常规演习,实质上是在调试一套新的打法——“脉冲式作战”。五角大楼自己也不避讳,说得好听叫“多域快速打击”,其实说白了,就是打一波就跑,打几下试探你有没有反应,试图用多轮快节奏的小规模打击,拼凑出系统性瘫痪的效果。 这不是突破,是妥协。 面对中国的反介入体系,美军不再指望一次解决战斗,而是开始押注“组合拳”:先用无人机群诱导、引诱雷达开机,下一波远程导弹精准压制关键节点,再来一轮反舰导弹饱和攻击。这种打法要求快速部署、快速打击、快速评估、快速撤离,打完就走,不跟你纠缠。 听起来很“先进”,但这种战法的出现,本质上说明一点:美军知道自己没法从正面碾压中国了,只能另辟蹊径,打游击、打时间差、打体系漏洞。 不是“闪电战”,是打时间窗口 以往美军作战思路是整体压制、全维打击,一上来制空、制海、信息战一锅端,再推陆军进场。但在中国周边,这套打法越来越难。天上是北斗+天波超视距雷达,海上有岸基反舰导弹链,水下是远海潜艇警戒区,再加上火箭军的中程弹道导弹覆盖,美军平台想靠近就是高风险动作。 脉冲式作战的底层逻辑,就是承认了这一点。 具体说,美军把作战节奏从“持续压制”改为“间歇打击”,试图用短时间内的密集火力打乱对手部署节奏,制造混乱。例如,他们预设的攻势中,第一波是用无人机蜂群逼迫中国防空系统开火,试图搞清楚雷达位置和拦截逻辑;第二波是打关键通信节点,比如预警机、电子战飞机、岸基雷达站;第三波是导弹群直捣水面舰队。 兵棋推演的结果他们没说得太明白,只透露一点:在特定战场设定下,美军可打出9:17的战损比优势。但这个“设定”,很大概率是按照美军自己的理想态势模拟的,比如中方指挥链反应迟钝,目标暴露明显。这种假设本身就很成问题。 三个主要方向,美军怎么准备 美军现在把赌注押在三件事上。 第一,是空间多点开花。通过关岛、日本、菲律宾形成多方向打击角度,让中国防线陷入“顾头不顾尾”的状态。多域、多源、多点,这是他们所谓“分布式杀伤”的基础。 第二,是工具低成本化。大量部署一次性无人机、廉价诱导弹、侦察弹,目的不是杀伤,而是耗你系统资源。一发无人机只要几千美元,你拦它得上十几万美元的导弹,打得越久,你越亏。 第三,是核心杀招电磁脉冲。这类武器已经被他们列入实战演练,一旦在前线引爆,可直接瘫痪雷达、通信、卫星链路,让整个战场短时间“黑屏”。对节奏要求极高的中国防御体系来说,这是致命威胁。 说到底,美军不是想打赢,而是想把战场变成你无法指挥、无法协调、无法反应的混乱场。他们打的不是硬仗,是“战场秩序战”。 中国怎么接?不是比快,而是比稳 美军的打法变化,其实给了中国一个信号:别陷入节奏战的陷阱。对这种“打一波就跑”的打法,解放军的应对不能追着节奏走,而是要切断节奏源头。 第一,情报识别要提前。美军试图用诱导手段找出高价值节点,那我们就必须分清哪些是真目标、哪些是假诱饵。这就需要空基+天基+岸基一体的电磁态势感知能力,不能被几架无人机牵着鼻子走。 第二,打击链要前置。对方搞“快打快撤”,我们就要在它刚准备动手的时候先下手。东风快递、鹰击系列,已经具备了远程高超音速打击能力,关岛、菲律宾、航母,都在打击范围内。脉冲想打出节奏,得先活着启动才行。 第三,目标布局要分布。对手怕打不准,我们就要让他们更难打准。高价值平台分布部署,军用设施和民用设施混合使用,武器系统高度模块化,干扰敌人识别和优先级排序。 第四,系统响应要智能。你节奏快,我判断更快。AI决策系统在这里不是噱头,而是实打实的效率杠杆。哪怕比你慢半秒,命令响应的效果也可能天壤之别。 最后,承受能力要提高。任何系统都会被打穿一次,但问题是能不能恢复。指挥链去中心化、数据链冗余备份、电磁防护加装,这些看起来“没技术含量”,但却是撑住脉冲攻击的底层逻辑。 小结:战术变了,底牌没变 美军搞“脉冲式作战”,不是它发现了什么新路子,而是它原来的路走不通了。别把这当成什么战略飞跃,本质还是绕着打、边试边看。这个体系如果不能在最初几轮里打出效果,很快就会陷入资源耗尽、节奏失控的反噬。 这不是一场比谁手段多的战争,而是比谁的系统更稳定、更耐打、更能恢复。如果中国能在前两波里顶住,美军就失去了操作空间,变回“原形”——一个远离战场、补给链绷得死紧、行动高度依赖平台的传统远征军。 他们要的,是“打一仗不见血”,我们要的,是“先别让他跑了”。 脉冲不可怕,怕的是对它高估;慢也不可怕,怕的是乱。打现代战争,最后拼的是系统,不是噱头。

0 阅读:8

猜你喜欢

国际聚焦镜

国际聚焦镜

精准聚焦,捕捉国际新闻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