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年底,毛主席找到华国锋:“国锋啊,我看功德林的战犯可以特赦了!”华国锋

风城春史呀 2025-07-31 14:26:52

1974年年底,毛主席找到华国锋:“国锋啊,我看功德林的战犯可以特赦了!”华国锋问道:“全都放了吗?我看有13人就不能特赦!”

说起新中国对国民党战犯的改造,这事儿得从解放战争结束后讲起。那时候,大批国民党高级军官被俘,包括少将以上的军职人员和一些省党部高官。 他们起初大多关在劳改所,到1956年以后,全都集中到北京的功德林。这地方原本是佛教建筑改的,目的就是让这些人好好反省过去。 改造初期,很多战犯特别顽固,脑子里还装着旧时代的那套忠诚观念,对人民政府满是敌意。拿黄维来说,他是江西贵溪人,1904年生,早年加入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役中当第十二兵团司令官,1948年12月在双堆集被俘。 进了功德林后,他一直不服气,公开表示如果重打战役结果不定,还私下聚众议论旧事,导致多次被隔离审查。他留长胡须表示抵抗,拒绝承认错误,到最后一批才出狱,这也反映出他自己的顽固。相比之下,杜聿明的情况就好些。 他1904年生于陕西米脂,也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在淮海战役任徐州剿总司令,1949年1月在张老庄被俘。 刚进去时,他情绪低落,曾试图自杀,但后来通过劳动和学习,态度转变,1959年成为首批释放的战犯,出狱后担任文史专员,参与政协工作。 华国锋呢,1921年生于山西交城,早年参加抗日战争,1949年后逐步升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公安部长。他负责公安工作,对战犯改造政策执行得很严谨。 毛主席1893年生于湖南韶山,领导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一直注重宽大改造的政策。整个改造工程在新中国历史上是个大成就,通过教育和劳动,让这些战犯逐步认识到旧时代的错误。像杜聿明那样,从敌意满满到主动参与工作,这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得靠长期坚持。 黄维的例子就说明,有些人转变慢,但政策还是给了机会。到了1974年底,形势变化,大陆希望改善两岸关系,于是决定特赦剩余战犯。 这时候,毛主席找到华国锋,提出把功德林的战犯都放了。华国锋根据标准,觉得有13人不符合条件,这些人主要是顽固分子,像黄维为首,他们到现在还没彻底改变思想。 报告中详细列出293名在押战犯,其中这13人特别突出。公安部提交的《关于第七批特赦问题的报告》就是基于这个。毛主席坚持全放,认为这样能展示诚意。 华国锋作为执行者,召开会议落实,强调一个不留。清理工作由公安五局负责,历时半年,逐人核查档案,确保无误。

0 阅读:69

猜你喜欢

风城春史呀

风城春史呀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 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