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许曼云夫妇被带走了,临走前把保险柜的钥匙,和6个孩子交给了47岁保姆,10年后,许曼云夫妇恢复工作,回到家推开门,看到眼前的一切,惊呆了。 话说高玉清这个人,出生在四川温江一个穷苦人家,从小日子就过得紧巴巴的。她十六岁那年嫁了人,丈夫人还算温和,很快就生了一儿一女,本以为能过上安稳日子,谁知丈夫突然病故,她一个人拉扯孩子。 没想到更大的打击接踵而来,两个孩子也先后夭折,这让她整个人都垮了。婆家那边不讲道理,直接骂她是灾星,把她赶出门。 回娘家想找点安慰,家人却说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别影响弟弟娶媳妇。高玉清没了依靠,只能自己想办法活下去。 她不识字,唯一能干的就是家务活,于是她来到新津县城,靠给人当保姆维持生计。1954年,通过邻居介绍,她进了刘致台家。 刘致台当时在新津当领导,妻子许曼云怀孕了,反应大,吐得厉害,刘致台工作忙顾不上,就找人帮忙。高玉清一去,许曼云觉得她干净利索,就留下了。 从那天起,高玉清就开始操持家务,她手脚麻利,把屋子收拾得井井有条,还做饭手艺好。刘致台夫妇对她客气,从不摆架子,还拉她一起吃饭,说现在是新社会,大家平等。高玉清慢慢适应了这个家,觉得这里像个温暖的窝。 许曼云生下第一个孩子后,高玉清特别上心,因为她自己丢了孩子,对小孩格外珍惜。她帮着带孩子,许曼云奶水不够,她就出去找偏方,费劲巴拉地弄回来。 后面几年,许曼云又生了五个孩子,高玉清一个个带大,孩子们跟她亲得不得了,都叫她高娘。她管着家里的开支,刘致台夫妇把工资多给她保管,她精打细算,从不乱花一分钱。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高玉清成了这个家不可缺的一部分,她不光干活,还教孩子们一些生活道理,让他们知道勤俭的重要性。
到了1966年,刘致台夫妇被带走前,把保险柜钥匙和六个孩子交给高玉清。她当时47岁,孩子们大的15岁,小的才2岁。 从那以后,家里没了收入,高玉清就把这些年攒的钱拿出来补贴。她先用这些钱买米买菜,保证孩子们有饭吃。钱用光了,她就出去找零工干,帮人洗衣服、缝补东西,赚点小钱贴补家用。 实在没吃的,她就去野地里挖野菜,煮了给孩子们充饥。一次,她把唯一的镯子卖了20块钱,换成粮食,让孩子们不挨饿。她自己省着点,吃剩饭剩菜,也要让孩子们吃饱。 孩子们上学的事她也没落下,督促他们做作业,教他们认字。房子旧了,她自己修补,堵漏风的地方。冬天冷,她捡柴火生炉子取暖;春天她带孩子们捉点小鱼改善伙食;夏天防蚊子,挂帐子;秋天捡落叶做肥料,准备过冬。 她就这样一年年坚持,孩子们一个个长大,身子骨壮实。高玉清自己却越来越瘦,背驼了,头发白了。 十年过去,1976年,刘致台夫妇回来,看到家没变样,孩子们都健健康康的,高玉清站在那儿,模样老了很多。他们一下子就明白,这十年高玉清付出了多少。
回来后,刘致台夫妇告诉孩子们,高玉清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妈,要好好孝敬她。家庭照片里,高玉清总在中间位子。孩子们长大成家,周末回来陪她聊天,给她带吃的。 1998年,高玉清79岁,干了44年,刘家请了新人帮手,让她歇着。刘致台走了后,她和许曼云住一起,互相有个伴。 2006年,高玉清87岁脑溢血,孩子们轮流照顾,帮她擦身喂饭,她居然能站起来走路了。刘健鸣把她接回家,照顾了十来年。 高玉清活到100岁,孩子们一直把她当亲人赡养。这个故事说到底,就是普通人之间的互相信任和付出。高玉清没文化,但她用实际行动守住了这个家,让人看到人情味儿。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多,但它提醒大家,善良总有回报。保姆和雇主本是雇佣关系,但高玉清把这份工作当成了责任,她不光养活了孩子们,还教他们做人。 刘家夫妇一开始请她是无奈之举,但后来视她如家人,这份平等让关系长久。孩子们长大后回报她,也说明教育的影响深远。 现实中,很多家庭请保姆,就图个方便,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互相尊重才能长久。想想看,高玉清早年那么惨,却没自暴自弃,而是自食其力,这股韧劲儿值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