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想起周恩来总理,脑中浮现的基本都是一个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形象,用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众人的崇敬。 不过,好性格并不代表没脾气,面对一些无理之人,周总理也会动怒,就比如1937年阎锡山设宴招待时,席间出现的一位不速之客让他忍无可忍,最终斥道:你有什么资格说这些?给我滚出去。 那会儿宴席上的气氛本来就微妙。阎锡山坐在主位,端着酒杯笑,眼角却总瞟着周恩来——国共刚达成合作,阎锡山心里打鼓,既想借共产党的力量抗住日军南下,又怕八路军在山西扎下根。桌上的菜很丰盛,五台山的蘑菇炖鸡,平遥的牛肉,可没人真有心思吃。 突然,门外闯进来个穿军装的小个子,是阎锡山部下的一个团长,叫张汉卿(与张学良同名,非同一人),喝得满脸通红,一进门就嚷嚷:“听说周先生带来的队伍装备差得很,连枪都凑不齐,这抗日……怕不是来蹭粮的吧?” 满桌人都僵住了。阎锡山脸一沉,刚要呵斥,周恩来已经放下了筷子。他没看张汉卿,先给阎锡山斟了杯酒,声音平平静静的:“阎司令,八路军确实装备简陋,可自平型关一战,我们拼掉了日军精锐板垣师团的一个联队,这账,您该清楚。” 张汉卿还在撒酒疯,拍着桌子喊:“那又怎样?打了场小胜仗就了不起了?我看呐,不如解散编入中央军,省得占地方!” 这话刚落地,周恩来猛地站了起来。他平时说话总带着笑意,此刻眉头拧成个疙瘩,眼睛里像含着冰:“你去过前线吗?”张汉卿被问得一愣,嘟囔着“没……没有”。“那你见过八路军战士用大刀砍翻日军坦克吗?见过他们冻着脚在雪地里埋伏三天三夜吗?”周恩来的声音越来越高,震得桌上的酒杯都在晃,“我们的战士用命抗日,你在这里嚼舌根,你有什么资格说这些?” 张汉卿被吓得酒醒了大半,往后缩了缩。周恩来指着门口,一字一句道:“给我滚出去。” 阎锡山赶紧打圆场:“周先生息怒,这小子喝多了……”周恩来却摆摆手,坐下时胸口还在起伏,他拿起筷子,夹了口蘑菇,慢慢说:“阎司令,我不是冲他,是冲这种糊涂话。眼下国难当头,枪口该对着日本人,不是自己人。八路军不蹭谁的粮,我们靠百姓接济,靠自己动手,可抗日的决心,比谁都硬。” 旁边的将领们没人敢说话。他们早听说周恩来温和,可刚才那股气势,比战场上的将军还慑人。有个老参谋后来跟人说,那会儿才明白,周先生的温和不是软,是把脾气藏在了骨头里,碰到底线,比钢还硬。 其实周恩来动怒,从来不是为自己。那年在武汉,有国民党官员克扣八路军军饷,他找上门,把账本拍在桌上,从中午僵持到天黑,直到对方签字拨款,全程没说一句重话,可眼神里的坚持,让对方后背冒汗。还有一次在重庆,美国记者歪曲报道八路军“游而不击”,他当场拿出战报,一条一条念给对方听,念到战士牺牲的数字时,声音发哑,却字字清晰:“你可以不理解,但不能造谣。” 你说周恩来为何会在阎锡山的宴会上动怒?因为张汉卿的话,戳的是抗日统一战线的软肋,伤的是浴血奋战的战士。他的温润,是对同志的体谅,对朋友的尊重;可当原则被践踏,当牺牲被诋毁,那份怒,是为了守护底线,为了让更多人明白:团结抗日,容不得半点杂音。 如今再想,真正的修养,从来不是一味退让。像周恩来那样,能温和待人,更能为大义拍案,这才是骨子里的风骨。那么,这种“该温和时温和,该强硬时强硬”的智慧,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与践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大家想起周恩来总理,脑中浮现的基本都是一个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形象,用独特的人格魅
佳佳怡
2025-07-31 14:37:22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