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5年,刘邦坐稳天下后,对张良说:“你功劳最大,朕封你为三万户侯!”刘邦以为张良会感恩戴德,没想到,张良脸色大变,连连摆手拒绝道:“臣只想归隐田园!” 刘邦这个人,从后来的发展其实就可以看出来,他这个人疑心是很重的,韩信,萧何,樊哙这些都是一直跟着他打天下的人。 在打天下期间,他们也是立下了不少的功劳,那时候刘邦对下属可以说是呵护备至,关系好的不得了,但是后来呢。 因为忌惮韩信的能力,借用吕雉的手把韩信给诛杀了,不仅如此,就连韩信的三族都没放过。 而萧何虽然说是刘邦的丞相,但他对萧何也是有疑心的,前期有多信任萧何,后期就有多忌惮,经常会监视萧何的动向,如果不是萧何机灵,大概也会栽在刘邦手上。 至于樊哙更是差点就被杀了,不过没杀成,在对下令杀樊哙之前刘邦信去世了,这才让樊哙逃过一劫。 这么一看,顿时就觉得,张良选择归隐简直就是太明智了,在拒绝刘邦的封赏的时候,张良大概就已经想过未来会发生的事情了。 对于这些事情,张良也是非常清楚的,之所以做出避世的选择,一方面是因为他淡泊名利的性格,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他深谙“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 张良出身韩国贵族家庭,祖上也是出国丞相的,自然也清楚,手握重权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 而他从出世开始,目标就一直都是非常明确的,因为秦灭了韩,那时候的张良是有复国的想法的。 所以一开始他辅佐的并不是刘邦,而是韩王成,希望通过韩王成来实现复国的目标。 但是之后韩王成身死,还是被项羽给杀死的,也就是说,他复国的愿望被项羽给打破了,从那之后,项羽就成了他的敌人。 也因此,他选择了去辅佐刘邦,不过这也是因为刘邦确实有手段,如果刘邦是一个什么都不会的人,张良大概也不会选择去助刘邦了。 而在大汉建立之后,他的愿望基本上也达成了,他所辅佐的汉朝终结了秦朝,虽然不是亲手报的仇,但是对他来说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大汉建立之后,天下也恢复安定,这时候对于张良来说,是论功行赏的时候,也是他该退场的时候了。 这时候刘邦对张良还是十分信任的,而且刘邦对张良的看中,是比韩信萧何他们都要高的。 其他人是万户侯,但是张良那可是三万户侯,足以看出刘邦对张良的看重程度。 但这也只是暂时的,而且刘邦这么做也未必没有存了试探的心思,就像是公司老板问你期待薪资是什么。 说的高了不好,说的低了也不好,高了公司觉得养不起你这尊大佛,低了又觉得这人胸无大志,留在公司也是个废材。 如果张良欣然接受,刘邦可能就此会对张良产生疑心,但如果不接,又会让人觉得这是在待价而沽。 不过张良本身心愿已了,而且他也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只是想要回到家乡过自己的日子。 就表示自己想要留县作为自己的封地,留县在大汉的版图上不是多重要的地方,并不富庶,但也不是太贫穷,可以说是中规中矩。 之后张良就待在自己的封地,不再沾染朝堂的是是非非,在刘邦的诸位开国功臣中,张良的晚年可以说是相当幸福了。 没有那么多的刀光剑影,每天赏赏花,喝喝茶,更是名满天下,或许朝堂上的很多人在得知张良的选择后还十分不理解。 不过也是,有能力打天下的人,又能有几个可以如张良这般说退就退,事后也是丝毫不留恋权势,如果都能做到,大概也不会有那么多大臣因为功高盖主,而被上位者诛杀的情况了。
为什么项羽败给刘邦?项羽的格局决定了他必然失败。项羽进入咸阳时,手握400000
【5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