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沦陷后仍然有9万多的中国军人来不及撤退,被5万占领南京的日军堵截在城内。照片上是被日军抓捕的部分中国军人,大约有一万多人,将被押送到江边刑场执行枪决。 人群里,24岁的王长河被反绑着胳膊,棉布军装早就被血和泥糊成了灰黑色。他是河南许昌人,家里有两亩薄田。 绑绳勒得胳膊生疼,王长河往旁边挪了挪,碰了碰身边的小李。小李才17,是他从南京城破的火海里拽出来的,现在脸白得像纸,嘴唇咬出了血。“长河哥,俺想俺娘了。”小李的声音发颤,王长河喉咙发紧,没接话——他也想。 想许昌老家的麦收,爹挥着镰刀割麦,汗珠子砸在地里,娘在田埂上递水,粗瓷碗沿豁了个口;想去年日军进村子,火把把麦秸垛烧得噼啪响,爹抄起锄头冲上去,被日军一枪打在胸口,娘抱着爹哭,被刺刀挑起来的那一刻,还喊着“长河,跑啊”。他就是那天跑的,跑了三天三夜,在漯河碰上招兵的,二话不说就报了名,军装太大,他用麻绳在腰上缠了三圈,班长拍着他的肩说“好小子,有股劲”。 在南京保卫战里,他守过中华门。城楼上的砖块被炮弹炸得乱飞,他和战友们用身体堵缺口,身边的人倒下一个又一个,他踩着血往前冲,刺刀捅进过一个日军的肚子,那鬼子的血溅在他脸上,热得烫人。后来撤退时被打散,他带着小李躲在断墙后,啃了三天干硬的饼,直到被日军搜出来。 日军的皮靴在人群里踢来踢去,有个军官举着指挥刀,指着他们骂骂咧咧,翻译在旁边喊:“谁跪下求饶,就饶谁一命!”人群里没动静,有个断了腿的老兵啐了一口:“狗-养的,老子死也不跪!”话音刚落就被一枪托砸在脸上,血顺着嘴角流,老兵还在笑:“老子杀过三个鬼子,值了!” 王长河摸了摸胸口,里面藏着半封家书,是出发前娘塞给他的,字是村里先生代写的,说“家里麦收了,等你回来吃新面馒头”。现在信纸被血浸了一半,他总觉得娘还在田埂上等着,所以哪怕被绑着,腰杆也挺得笔直。小李拽了拽他的衣角,指了指远处的江,江风卷着腥气过来,像掺了血的味道。 “长河哥,咱……咱还能回家不?”小李的眼泪掉下来,砸在地上的泥里。王长河看着他,突然笑了,声音有点哑:“回,咋不回?等把鬼子赶跑了,哥带你回许昌,吃俺娘蒸的馒头,管够。”其实他知道,大概率是回不去了,但这话一说,小李的腰好像直了点,人群里有几个士兵也抬起了头,望着家乡的方向。 被押着往江边走时,王长河数着身边的人,有断了胳膊的,有瘸着腿的,没人哭,没人喊,只有脚步声踩在泥里,闷闷的,像敲在心上。他想起班长说过的话:“军人的本分,就是守土,守不住,就陪着土。”南京的土,现在浸着他们的血,将来总会长出新的庄稼吧? 到了江边,日军让他们排成一排,枪口对着后脑勺。王长河最后看了一眼天,灰蒙蒙的,像许昌麦收前的阴天。他把那半封家书往怀里塞了塞,心里念着“娘,儿子不孝,没给您报仇,但没给中国人丢人”。 枪响的时候,他听见身边的小李喊了声“娘”,听见老兵喊了声“杀鬼子”,他自己没喊,只是想着,等到来年,许昌的麦子该熟了。 这些没能撤退的军人,大多和王长河一样,是庄稼汉、学生、手艺人,本想守着家过日子,却被逼着拿起枪。他们或许没读过多少书,却知道“家国”二字重千钧。日军以为杀了他们就能磨灭反抗的骨头,可他们不知道,正是这些普通军人的血,把“不屈”两个字,深深种进了这片土地。 那么,在明知必死的绝境里,支撑这些普通士兵挺直腰杆的,究竟是对家乡的眷恋,还是刻在骨子里的民族血性?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守,又该如何被我们永远铭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南京沦陷后仍然有9万多的中国军人来不及撤退,被5万占领南京的日军堵截在城内。照片
佳佳怡
2025-07-31 15:35:5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