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马步芳在甘州,以训话为名,将冯玉祥部留下的雷振邦旅官员200余人(包括旅长雷振邦在内),全用大刀砍死于前甘州提督府东院。当时尸骨堆集,血流成河,事隔数月之久,院内血腥气依旧消除,当时的惨状,自古少见!
1930年的甘州城,空气中弥漫着血腥味,马步芳站在前甘州提督府东院,看着手下挥舞大刀,将冯玉祥部雷振邦旅200多名军官一个个砍倒。
旅长雷振邦至死都没想明白,一场普通的训话怎么就变成了屠杀现场,尸体堆成小山,鲜血汇成溪流,几个月过去,院里的血腥味还是散不掉。
这场屠杀的残忍程度,在西北军阀混战的历史上都是少见的。
马步芳心里清楚,这场屠杀不是临时起意,当时关东军入关,冯玉祥和阎锡山的势力已经大不如前。
他原本想在这两个军阀之间选个靠山,没想到俩人都是纸老虎,根本靠不住。
马鸿逵比他儿子更果断,直接带着马步芳投奔了蒋介石,这种墙头草行为放在平时肯定遭人唾弃,但当时蒋介石手下缺人,也只能捏着鼻子收下这对父子。
投靠蒋介石后,马家父子带着他们的骑兵部队开始执行第一个任务,打扫战场,说是打扫,其实就是追剿其他军阀的残兵败将。
马家军的骑兵在西北平原上横冲直撞,把那些溃散的部队收拾得服服帖帖,蒋介石看着战报,虽然心里膈应这对父子的为人,但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能打。
在那个年代,能打仗就是硬道理,至于人品如何,反倒成了次要问题。
马步芳的崛起是西北军阀混战的一个缩影,他从小在军营长大,十几岁就开始带兵打仗,深谙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在投靠蒋介石之前,他已经在青海站稳脚跟,靠着铁血手腕控制着当地军政大权。
那场甘州屠杀,不过是他在权力游戏中的常规操作,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典型的"站队"行为,看到冯玉祥不行了,立即调转枪口,用旧主的鲜血向新主子表忠心。
历史学者研究发现,马步芳这类地方军阀的生存策略很有代表性,他们像草原上的狼群,时刻观察着各方势力的消长,随时准备投靠更强大的主子。
这种生存方式虽然为人不齿,但在那个混乱年代却是有效的自保手段。
马鸿逵父子能在军阀混战中存活下来,最后还混了个国民党高官,靠的就是这种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残忍的实用主义。
不过话说回来,马家军虽然打仗厉害,但军纪实在不敢恭维, 他们在西北横行霸道,欺压百姓,搞得民怨沸腾。
有史料记载,马步芳的部队经常强征民夫,抢夺百姓财物,甚至滥杀无辜。
这种暴行在当时的地方军阀中并不罕见,但也正是这种残暴统治,为后来西北民众支持共产党埋下了伏笔。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这段历史,马步芳的所作所为无疑是残暴的,但放在民国军阀混战的特殊背景下,这种暴力又成了权力游戏的常态。
马步芳父子机关算尽,最后还是在解放战争中败给了人民解放军,他们或许精通权术,善于见风使舵,但违背民心的统治终究难逃失败的命运。
那场甘州屠杀的血腥味早已散去,但历史的教训值得铭记,任何靠暴力维持的权力,最终都会被更强大的正义力量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