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称28到32岁是最佳结婚年龄这种U型曲线看上去好像很严谨,实际上粗暴简化。它将婚姻稳定性归因于单一年龄变量,却忽略了教育、经济、文化等复杂因素。讽刺的是,另一项基于美国社区调查的数据显示,45-49岁结婚的群体离婚率更低,数据开始打架了。马里兰大学社会学教授菲利普·科恩(Philip Cohen)提出不同观点:虽然28-32岁离婚率最低,但40岁后结婚的人群(尤其是45-49岁)又出现一个婚姻稳定性高峰。40岁后的人更清楚自己的需求,伴侣选择更理性,因此婚姻更持久。
婚姻的本质是契约,而非生理时钟。 研究者强调28-32岁的成熟度和经济基础,但现代社会的成熟不是非线性的。有人25岁创业上市,有人35岁还在啃老。将婚姻简化为年龄函数并不科学。这类研究常断章取义,容易引起年龄焦虑。事实上,Wolfinger本人也说不必赶在32前结婚,夫妻之间包容理解很重要。年龄只是影响因素之一,沟通能力、经济条件、价值观契合度等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更大。
真正的婚姻风险不在年龄,而在是否允许个体保留反算法的权利。当社会用数据规训人生节奏时,我们更该追问:为什么不能32岁读博、40岁初恋、50岁裸婚?与其迷信年龄魔咒,不如重建婚姻的认知。它是两个独立个体的自愿结合,而不是统计学上的最优解,所以没有什么最佳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