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晚上,特朗普最终发布了对印度的对等关税——25%。这个数字可以说远远超

努力姐 2025-07-31 22:37:21

7月30日晚上,特朗普最终发布了对印度的对等关税——25%。这个数字可以说远远超出了外界的预判,和美国最早谈判的印度,没想到“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特朗普在发文中对印度几乎“怒不可遏”。美印经贸谈判的破局,可以说是“特朗普谈判术”败给了“莫迪谈判术”。特朗普在这篇文章当中,重点提到了三方面他对印度的不满:第1,印度的关税高得惊人,居于世界前列;第2,印度有最严苛、最令人生厌的非货币贸易壁垒;第3,印度大量采购军事军备和石油,支持了其在乌克兰的战争。可以看出,这些指责都是印度的“老大难”问题。这么看来,几个月的谈判几乎一个都没有突破。这恐怕就体现出了“莫迪谈判术”的精髓。那就是一开始做出千百般承诺,诚意做足,但到临门一脚之时却突然反悔,不愿做出任何让步和妥协。莫迪和特朗普似乎都认为,“我的东西是我的,你的东西也是我的”。这两个人碰到一起,必然会产生这样一个结果。实际上,在主要国家当中,印度是最早和美国开启贸易谈判的国家。还记得万斯4月访问印度时,莫迪亲自接待并给予其最高礼遇,让人觉得贸易协议几乎就要达成。但实际上,无论是农产品和乳制品,还是非关税壁垒,莫迪一个也不想放弃。莫迪本质上是在“用时间换空间”,希望通过“耗”的方式换取特朗普回心转意。这种策略,其实印度在过去参加RCEP谈判的时候也用过。当时中日韩和东盟等国家一致通过了RCEP协议,没想到印度最后“反水”退出,理由也是保护本国的农业。因此,特朗普和他的贸易官员恐怕还是对印度的研究不够,或对莫迪过于乐观了。印度这个高度保护主义的大门,不是这么轻易就能撬开的。 农业红线引发谈判崩盘 莫迪拒绝开放农产品和乳制品市场,源于国内政治压力:农业占印度就业人口47%,2021年莫迪因农业改革法案引发全国农民抗议超1年,最终被迫撤回法案。印度对美农产品加权平均关税达37.7%,远超美国对印的5.3%,若让步将冲击1.2亿小农生计。 “附加惩罚”暴露地缘胁迫 特朗普首次将关税与俄乌冲突捆绑,指责印度“间接支俄”——2024年印度进口俄原油占比升至35%,军购依赖俄装备达65%。但附加惩罚未明确细则,实为制造模糊威慑迫印妥协。这种将贸易工具地缘化的做法,冲击印度战略自主性。 莫迪的拖延战术与代价 印度通过“先示好后反悔”策略拖延谈判:4月莫迪高调接待美副总统万斯,却同步对中国钢铁加税12%示好美国,但农业开放始终未松口。结果引发国内10万农民围攻新德里,迫使莫迪暂停谈判。这种战术虽保住农业主权,但导致25%关税落地,2024年印度870亿美元对美出口面临重创。 结构性矛盾终结“交易幻想” 美印分歧本质是发展模式冲突:印度需保护脆弱产业(农业占GDP 15%),而美国要求全面开放市场;印度对美贸易顺差458亿美元中,60%来自医药和IT外包服务,这些领域美国难以替代。莫迪的RCEP退出史证明,其保护主义立场具有战略连贯性,绝非特朗普短期施压可改变。 观点:25%关税是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碰撞的必然残骸。当特朗普试图用“美国优先”碾压印度国本,当莫迪以“战略拖延”戏弄霸权逻辑,这场闹剧暴露出全球化裂痕的深度——强权不能驯服民族利益,虚张声势终败给结构现实。

0 阅读:51
努力姐

努力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