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美军俘虏了一个17岁的志愿军战士,美军用电话线把他捆住,连夜拉去领赏,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个小战士,把他们耍的团团转! 大水洞战役发生在1951年5月,作为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的一部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第四十四师第一三零团负责穿插任务,目标是切断美军第二师第三十八团的退路。这一地区地形复杂,志愿军部队需在夜间推进,以避开敌方火力侦察。 第一三零团二连的通讯员常同茂,当时年仅17岁,负责传递命令。他在战斗中被美军偷袭俘获,美军士兵用电话线捆绑他的双手,押解他前往指挥部意图领赏。常同茂在途中成功挣脱捆绑,摆脱了押送士兵的控制。这一事件标志着志愿军战士在被俘后的自救行为开始显现其重要性。 脱困后,常同茂没有选择立即撤离,而是返回战场寻找分散的同伴。他发现几名二连伤员隐藏在山沟中,这些伤员报告了团部已发起总攻并攻占主峰的情况。常同茂决定带领他们向主峰转移,以确保伤员安全。在转移过程中,他察觉到一队美军逼近,为避免暴露伤员位置,他独自上前吸引敌方注意。 随后,又一队美军从后方出现,常同茂向两侧开枪并高喊冲锋口令,导致两队美军误判对方为志愿军部队,进而互相开火。这一战术利用了敌方在夜间的识别困难,成功制造混乱,帮助伤员脱离险境。 伤员行动缓慢,常同茂先行探路,却误入美军营地。他在营地中潜行,遇到落单的美军士兵时将其制服,并发现多名被俘的志愿军战友,将他们解救并送往安全地带。 他多次返回营地,总计救出20多名伤员。这些行动体现了志愿军战士在敌后坚持营救同伴的集体主义精神,避免了更多人员损失。在一次侦察中,常同茂发现一处美军帐篷内有电台和频繁人员出入,判断为营级指挥所。他使用手榴弹将其摧毁,破坏了美军的指挥体系。 随后,他从废墟中获取一箱手榴弹,继续扩大战果。携带这些手榴弹,常同茂袭击了五座美军碉堡,每座碉堡的摧毁都削弱了敌方的防御线,造成美军士气低落。这一连串行动直接支持了志愿军的主攻任务,撕开了敌方阵地的缺口。返回伤员藏身处时,他发现同伴正与一小股美军交火。 他从后方投掷手榴弹扰乱敌阵,然后上前迫使一名美军军官及其六名士兵投降。常同茂押解这七名俘虏,并护送30多名伤员返回志愿军阵地。这一过程展示了志愿军战士在资源有限下的灵活应变能力。 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在于维护国家主权和地区和平,志愿军战士的贡献奠定了这一胜利的基础。常同茂的事迹被记录在军史中,作为教育后人的材料。他的行动避免了美军进一步利用俘虏获取情报,也间接削弱了敌方的心理优势。 美军在战场上常常低估志愿军的韧性,这种低估导致他们在多次遭遇战中付出代价。大水洞战役后,志愿军巩固了阵地,推动了整个第五次战役向有利方向发展。 从更广视角看,抗美援朝战争锻造了志愿军的战斗传统,这种传统在后来的国防建设中延续。常同茂作为河南巩县人,他的家乡后来以他为荣,将其事迹作为地方教育内容。这类故事的传播有助于增强民众的爱国意识,提醒人们和平来之不易。美军在朝鲜战场的失败,也暴露了其在亚洲作战的局限性,导致他们调整全球战略。 常同茂的传奇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志愿军严密的组织纪律上。他在被俘后的冷静应对,源于部队的教育和个人素养。战后,他的事迹被表彰,这激励了更多青年投身国防事业。整个事件也反映了中朝人民的友谊,志愿军在朝鲜的行动获得了当地支持,这为类似营救提供了便利。 总之,常同茂的故事是抗美援朝战争的一个真实侧面,它展示了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的实际表现,避免了美军通过俘虏获得的任何优势。这一事迹的内涵在于,个人勇敢能影响大局,志愿军的胜利源于无数这样的积累。
1951年,美军俘虏了一个17岁的志愿军战士,美军用电话线把他捆住,连夜拉去领赏
千百年一叹
2025-08-01 00:08:38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