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兵败如山倒啊!雪崩的即视感。 俄军在红军村取得重大进展,其坦克部队突破E-50公路防线后沿舍甫琴卡街向市中心推进,目前已抵达火车站周边区域。
该镇虽面积有限,却是顿巴斯核心交通节点,多条公路和铁路在此交汇,军事专家指出,控制红军村意味着掌握当地补给线,这将为后续军事行动提供重要支撑。 俄军这次进攻明显是有备而来,他们改变了去年那种笨拙的打法,改用更灵活的战术:先派工兵悄悄排雷,再用坦克和装甲车组成突击队,在无人机指引下快速推进,从战场视频可以看到,他们的T-90M坦克和BMP-3装甲车配合得相当不错。 这场战斗可能是迄今为止被拍得最全的一场城市战,双方士兵都在用手机记录战况,乌克兰士兵上传的短视频显示俄军如何利用晨雾掩护进攻,俄方博主则兴奋地直播他们的部队占领火车站的画面。 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也带来了困扰:我们看到了大量战场画面,却很难判断整体局势,英国智库的报告说,红军村之战是"第一部用手机和卫星共同拍摄的现代战争纪录片"。 面对俄军的猛攻,乌军的打法很聪明,他们没有硬碰硬,而是化整为零,把狙击手和反坦克小组藏在建筑物里,利用城市地形打游击,一段广为流传的无线电通话中,乌军士兵喊出"他们进来了,但我们还在",让人印象深刻。 但英勇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西方军援迟迟不到位,很多乌军士兵只能用轻武器对抗俄军的坦克大炮,美国智库的报告指出,红军村防御战暴露了乌军缺乏后备力量和防空系统的弱点。 红军村的战斗折射出整个俄乌战争的本质——这是一场残酷的消耗战,为了这个不到20平方公里的小镇,双方投入了超过2万兵力和数百辆战车,每天的炮弹消耗量堪比二战时期。 对俄罗斯来说,他们需要用一场看得见的胜利来安抚国内情绪;对乌克兰而言,每拖住俄军一天,就能为争取西方援助多争取一点时间,现在的问题是:俄军的军工生产能撑多久?西方的援助又能持续多久? 俄军虽然在地面上推进,但在国际舆论场上却节节败退,每段坦克进攻的视频,都在强化"俄罗斯是侵略者"的形象,现代战争不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人心的争夺。 俄军还在用二战时期的大纵深战术,乌军也在模仿斯大林格勒的巷战经验,但看看以色列在加沙的打法,那才是真正的21世纪战争,全数字化、网络化、精确化,俄乌双方似乎卡在了过去和未来之间。 最让我心痛的是,在这场战斗中,士兵的生命被简化成了一串数字,双方都在打消耗战,好像人命只是个统计数字,国际社会对平民伤亡的关注也在下降,这是个危险的信号。 红军村的硝烟终会散去,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不会消失: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我们是不是把战争想得太简单了?当打仗变得"习以为常",和平会不会变成奢侈品?这些问题,比谁赢谁输更值得深思。
五千年历史文明
一小时22分🤡
tb315145358
他们来了,你们还在,这局面妥妥的好。就是懂得让让位置,免得人挤人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