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来了,真是挡都挡不住。谁能想到,100多年前随意签订的一个条约,竟让如今的中国占了大便宜,也让美国人眼馋了100多年。作为非北极圈国家,中国如今竟有资格分享价值数十万亿美元的北极资源,而这靠的就是《斯瓦尔巴条约》。 故事得从1917年说起。当时,北洋政府宣布支持英法协约国,正式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表明立场,北洋政府派遣30万劳工远渡重洋,去为英法修筑战壕。劳工们到欧洲后,工作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伤亡人数多达5万余人,为协约国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战后瓜分胜利果实的巴黎和会上,英法不仅没有帮中国拿回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反而将其拱手让给了日本。英法政府自己也觉得此事做得不地道,毕竟背后捅盟友刀子这种事,若经常为之,以后谁还会帮他们呢?于是,英法政府便想着在其他不那么重要的会议上给中国点好处,也好挽回自身声誉。 1925年,英国、法国、中国、挪威等33个国家共同缔结了《斯瓦尔巴条约》。该条约与北极相关,承认挪威对北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拥有主权,但同时规定,各缔约国公民可自由进入该地区,从事正当的生产和商业活动。 这里普及一个小知识点。对于南极和北极岛屿的主权问题,如今世界通用规则是谁首先发现并有效管理,主权就归谁。南极地处南半球,周边没有强国,宛如一片未被开发的处女地。因此,稍有实力的国家都纷纷前往南极,到处建立科考站,都希望日后能分得一杯羹。北极的情况则截然不同,周边强国林立,冒险家众多,岛屿和土地早已被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挪威、丹麦等8个北极圈国家瓜分殆尽。非北极圈国家连参与的机会都没有。斯匹次卑尔根群岛,也是因各种机缘巧合才拿出来供各国分享,中国纯粹是跟着沾了光。当年北洋政府签字时,或许连这个岛在哪里都不清楚,国内事务都忙不过来,哪有心思顾及北极圈的事。 随着时间推移,中国人也渐渐遗忘了曾签署的这个条约。直到20世纪90年代,事情出现了转机。科技飞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能力大幅提升。2008年,美国地质勘探局发现,北极圈内天然气储量约占世界未探明储量的30%,石油储量高达900亿桶,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13%。更重要的是,全球气候变暖使北极冰块融化,北极航线实现大规模运输成为可能。据专家估计,北极航线可大幅缩短大西洋和太平洋间的航程,节省40%以上的成本。在军事上,北极航线也极具战略价值,一艘核潜艇隐匿于茫茫北冰洋,便能对美国、俄罗斯构成巨大威胁。如此多的益处,让原本冰天雪地、无人问津的北极,瞬间成为世界各国眼中的香饽饽。 作为联合国五常之一的中国,自然也不例外。但尴尬的是,中国并非北极圈国家,想考察北极却缺乏介入理由和人才储备。正所谓天佑中华,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1991年8月5日,时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的高登义教授,受挪威卑尔根大学邀请前往北极进行科学考察。考察期间,高登义偶然观看了一部关于《斯瓦尔巴条约》的纪录片,详细了解条约内容后,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中国是《斯瓦尔巴条约》的签署国,享有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开展活动的正当权利,为何不在此建立中国的科学考察站呢? 高登义意识到这一宝贵机遇后,迅速将《斯瓦尔巴条约》的相关内容上报国家。他的建议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并积极付诸行动,将建立首个北极科考站的重任交给了高登义。经过十多年精心筹备,2004年7月28日,中国正式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建立黄河科考站,这是全球在北极建立的第八个科考站,高登义担任首任站长。2018年,中国政府正式发布《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明确了中国在北极的利益与政策目标。 如今,中国已成为北极开发的重要参与方,无论相关国家如何纷争,都必须为中国留出足够的利益空间。100多年前,北洋政府不经意间签署的协议,为100多年后的中国带来了巨大利益。冥冥之中,中华民族的先辈们仿佛在护佑着我们。 当然,在感叹国运亨通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国运不会凭空降临,它只会眷顾努力奋斗的国家。越努力,才越有运气。试想,若没有30万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流血牺牲,我们根本没有签约的机会;若不打开国门,高登义便不会前往挪威交流访问,后续的一切也无从谈起;若中国实力不够强大,即便有资格,也无力在北极建立科考站。自助者天助,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每一步都来之不易,我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先辈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国运来了,真是挡都挡不住。谁能想到,100多年前随意签订的一个条约,竟让如今的中
暗夜魔杖启星芒
2025-08-01 01:02:57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