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6月的一天,邢燕子被叫去了天津市委组织部。一位负责人不失礼貌地对她说:“新的市委班子成立了,这次就不安排你进常委班子了,不再当市委书记了。” 邢燕子,原名邢秀英,1941年出生在北京。她是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那会儿,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下乡,她没犹豫,1958年就从北京回到了天津宝坻县司家庄村,开始了务农生活。她17岁,年轻又有干劲,立志要做新中国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 刚到村里,她先在公社食堂干活。别看她年轻,对做饭完全没经验,但她不怕吃苦,边学边干,很快就上手了。后来,1959年全国闹灾,村里粮食不够吃。她坐不住了,主动拉了七个妇女,组了个生产突击队,自己当队长。她们顶着大太阳开荒,硬是开出560亩地,粮食产量上去了,村里日子也好过了点。冬天冷得要命,她还带着人凿冰捕鱼,手脚冻得发麻,但捕来的鱼卖了钱,帮村民熬过了难关。 1960年,她的事迹传开了。《河北日报》先报道了她,《人民日报》也接连发了好几篇大文章。全国掀起了“学邢燕子”的热潮,连诗人郭沫若都给她写了首《邢燕子歌》,夸她是青年人的榜样。那年9月,她入了党,成了共产主义的一员。司家庄村也在她带动下修了路、盖了房,日子慢慢红火起来。她被叫“铁姑娘”,名气大到全国都知道。 1964年,她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还成了执行主席。一个农民能到这位置,太少见了。后来,她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最厉害的时候当上了天津市委书记。那是她人生的高光时刻,整个中国都认识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姑娘。 可到了1983年6月,事情变了。那天,她被叫到天津市委组织部,得知新的市委班子成立了,她不再是常委,也不再当市委书记。有人可能觉得这是失落,但她没啥怨言,平静地接受了。之后,她也没闲着,继续在别的岗位上出力,比如当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北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她还是那个实在的人,关心老百姓的事。 1990年,她注意到北运河水质不行,跑了好几次现场调研,忙活了好一阵,终于推动解决了10万人的饮水问题。1994年,天津发大水,她也没躲,跟着大家一起扛沙袋、修堤坝,忙得满头大汗。2001年退休后,她当了天津旱桥中学的名誉校长,常跟学生聊聊天,鼓励他们好好读书。 退休后,她跟老伴王学芝过起了普通日子。俩人在天津街头散散步,她还报了老年大学,学书法、唱歌,甚至加入社区秧歌队,跟邻居们扭秧歌,乐呵呵的。有次,一个企业家请她题字,建议写“傲气、骨气、霸气”。她没听,写了“志气、骨气、人气”,还说:“做人得有志向,多为老百姓想想。”这话多实在啊! 2009年,她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2019年,又拿了“最美奋斗者”的称号。可惜,2022年4月6日,她因病去世了,享年81岁。回看她这一辈子,从农村到城市,从高位到平凡,她始终没变过那颗朴实的心。 邢燕子的事迹,不是靠运气,也不是靠吹嘘。她用行动证明,不管啥时候,只要肯干、肯坚持,就能活得有价值。她下乡那会儿,没人逼她,是她自己选的路。后来当官也好,退休也好,她都没啥架子,始终跟老百姓站在一块。她不是完美的人,但她真实,接地气,值得咱们记住。 1983年那次变动,其实是她人生的一道坎。可她没被坎绊倒,反而走得更稳。她后来的生活,虽然没之前那么风光,但一样有意义。她调研水质、参与防洪、陪学生聊天,这些事不大,却让人觉得暖心。她不是书里那种高高在上的英雄,就是咱们身边那种踏实干活的人。
1983年6月的一天,邢燕子被叫去了天津市委组织部。一位负责人不失礼貌地对她说:
菖蒲繁花居
2025-08-01 01:13:01
0
阅读: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