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北宋年间,王安石的小儿子王雱,娶了个貌美如花的妻子。一天,王安石对儿子说“儿啊,我准备将儿媳改嫁,你觉得呢?”王雱听后,脑袋嗡的一声我爹这是疯了。
王安石,这位历史人物,最初的印象常来自中小学课本,书中他被描绘为著名的文学家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擅长诗词与文章。然而,深入阅读宋史后,人们才了解到王安石不仅是唐宋八大家中唯一担任宰相的学者,还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 他主导的“熙宁变法”在宋朝历史上引发了广泛争议,也使得他的声誉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王安石具有前瞻性的思想理念;反对者则认为他的变法是导致北宋灭亡的直接原因。然而,从品德角度来看,王安石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廉洁的官员之一,连他的政敌也无法挑出他品行上的缺陷。 王安石自幼聪慧,读书过目不忘,笔下生花,是个天才少年。但他终生未遇到可以仰慕的老师,唯一的“导师”便是大量的书籍。无论是笔记、小说、经文,还是杂书、医书、史书,他都乐此不疲,读书几乎成为了他生活的全部。作为一名改革者,王安石也因此背负了不少非议。 在著名的《辨奸论》中,王安石被含沙射影地描述为“囚首丧面而谈诗书”。宋代的笔记中也常见关于他的传闻,有的说他在皇帝面前只吃鱼食,不食其它,有的则描述他懒得夹取眼前的菜,展现出一副“拗相公”的倔强形象。 到了赵构时期,为了替父亲宋徽宗平反,开始追责蔡京的误国行为,并将责任归咎于王安石的变法,视其为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可怜的王安石,替宋徽宗时代的文恬武嬉背负了数百年的骂名。直到近代,梁启超在进行变法时重写《王安石传》,王安石的形象才逐渐得到正面评价。
北宋年间,王安石的小儿子王雱迎娶了一位美丽贤惠的女子庞氏为妻。庞氏不仅容貌出众,还温柔善良,深得王雱的喜爱。自从王安石提出变法以来,朝中便反对声四起。作为王安石的儿子和支持者,王雱自然也受到牵连和攻击。久而久之,他开始变得忧心忡忡,夜不能寐。渐渐地,王雱出现了抑郁症的症状,整日愁眉不展,性情大变。 随着时间的流逝,王雱的旧病又开始复发,变本加厉。他常常疑神疑鬼,认定妻子对自己不忠,儿子非亲生。整日愁眉苦脸,动辄发脾气,对妻儿拳脚相加。一次,他竟然狠下心来,活活将年幼的儿子虐待致死。就这样,原本恩爱的夫妻反目成仇,貌合神离。 王安石见儿子的病情如此严重,夫妻感情又破裂到这种地步,心中十分忧虑。左思右想,他决定让儿媳庞氏改嫁,一方面是为了她能摆脱这段不幸的婚姻,重新寻找幸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儿子能摆脱家庭琐事的牵绊,安心养病。 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王安石把儿子王雱叫到书房,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母亲去世多年,现在你的妻子又不幸身故。你的身体状况日渐严重,我担心照顾不周。不如,我们给儿媳改个嫁,也算是了却她的一桩心愿,你觉得如何?"王雱一听此话,脑袋"嗡"的一声,感觉天旋地转,差点晕了过去。他颤声问道:"爹,您说的是当真吗?""自然是真的,我王安石从不食言。"王安石语气坚定地回答。
嘉祐三年(1058年),37岁的王安石回到京城,担任三司度支判官。不久之后,他向当时的宋仁宗递交了一篇气势磅礴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在这篇“万言书”中,王安石全面剖析了北宋的现状,指出国家的积弱和贫困、内外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度不明”。他认为,扭转这一局面的唯一途径就是“改易更革”,即进行全面的改革。要实现改革,首要条件是选拔和任用具备革新思想的人才。为此,王安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才教育、培养和选拔的政策与方法,主张摒弃“无用之学”,将儒生培养成文武双全的全才,以满足国家改革和发展的需求。 宋史权威学者邓广铭对此评价道:王安石的意图,其实是“托古改制”。 这篇详尽的万言书充分展示了王安石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雄辩才华,逻辑严密,内容详实,成为后来“熙宁新政”的纲领性文件。然而,这份书信递交给仁宗后,未能引起预期的反响,仿佛石沉大海般无声无息。 公元1067年,宋神宗继位,46岁的王安石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宋神宗是一位有雄心壮志的君主,而王安石则是一位具有卓越才能的贤臣。两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会面后,王安石对宋神宗提出的问题均给予了满意的答复。 宋神宗深信,王安石正是那个能够挽救北宋贫弱局面的关键人物。改革变法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巨大工程,王安石带领团队,勇敢前行,克服重重困难。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方田均税法等一系列新政策。 这些新政策触动了朝中以权贵为首的保守派利益,引发了强烈反对。甚至连昔日好友司马光也公开反对,多次写信劝说王安石放弃改革。面对重重阻力,王安石坚定不移,写下著名的《答司马谏议书》,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与立场。 不论遇到多大困难,王安石都坚持自己的信念,不会轻易放弃。凭借他的固执与坚持,仅一年后,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了数倍,军队的战斗力显著提升,初步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