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故事:1882年,慈禧守寡多年,突然想听琴,便找来琴师弹奏。一曲过后,慈禧心情大好,看着琴师俊美的容颜,说到“赏!”琴师急忙跪谢,没想到当夜他就吓得跑出了宫!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女性掌权的案例并不鲜见,武则天是最为人熟知的一位。但与武则天所处的唐代相比,宋代以后的女性却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失去了许多自由。宋朝的经济虽高度发达,但理学兴起,成为时代主流思想。程朱理学的核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将封建礼教推向了极致,其中之一便是要求女子“从一而终”。这意味着,丈夫亡故后,妻子需为其守节终身不嫁。这种观念不仅在宋代开始形成,更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 明清时期,官方提倡守寡,被视为家族荣誉的象征。于是,许多女性因虚荣心或家庭压力被迫为夫守节,终其一生陷于悲苦之中。这种制度成为女子早丧夫婿后的巨大噩梦。而在这个封建礼教的束缚中,却仍有特例存在,如清代晚期大权在握的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是晚清历史上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她27岁时丧夫咸丰帝,自此开始了长达46年的寡居生涯,直至73岁去世。在政治舞台上,慈禧手握重权,成为统治晚清多年的实际掌权者,但在她的私生活上,正史却未留下任何明确的记录。相比于武则天任用男宠的显著记载,慈禧的寡居生活在史书中几乎是一片空白。然而,坊间却流传着不少关于她与宫中太监或权臣的绯闻。 根据一些野史记载,慈禧的“情史”多达六七人,其中大太监李莲英更是被传为她的“男宠”。李莲英,原本是慈禧身边的贴身太监,位高权重。在宫廷内外,他不仅深得慈禧信任,还对宫廷事务颇具影响力。更有甚者传出李莲英并非真正的太监,而是慈禧秘密的男宠。
慈禧太后守寡多年,日子过得枯燥乏味。这一日,她突然心血来潮,想听一曲古琴以解闷。李莲英立即吩咐手下,在京城琉璃厂找来了当时颇有名气的琴师张春圃。 张春圃不仅相貌堂堂,气质不凡,而且还精通琴棋书画,尤其琴艺高超,常在达官贵人之间往来,口碑载道。 张春圃来到宫中,对慈禧恭恭敬敬行过礼。他有个请求,琴师习惯端坐弹奏,如若跪着,恐怕音律大打折扣。慈禧一听,便应允了,将他安排在隔壁西厢房内。 西厢房里早已备好数把古琴,张春圃逐一试弹,却都不甚满意。无奈之下,慈禧亲自送来她平日爱用的一把珍藏多年的名琴。张春圃试了一下,顿时眉开眼笑,赞不绝口:"好琴!好琴!" 慈禧本只想远远听一听,不知不觉间却被吸引到西厢房门前。她站在那里,出神地望着张春圃的背影,望着他宽阔的肩膀、挺拔的腰杆,年轻有为的样子。她本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此刻听着优美动听的琴声,却不由自主地多了几分遐思。 宴毕,慈禧回宫歇息,李莲英送张春圃回到西厢房,意味深长地说:"你好生伺候,将来指不定能在内务府谋个一官半职,享尽荣华富贵!" 谁知张春圃却推说身体抱恙,天一黑就匆匆逃离宫廷,再不敢踏进半步。有人讥笑他不识抬举,白白辜负了天上掉下的富贵。张春圃正色道:"这种龌龊事,非我所愿!"
清朝对于太监的管理极为严格,每年都有专人检查,一旦发现假太监会立即惩处。此外,安德海和李莲英都在孩童时净身,几乎不可能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更遑论成为慈禧的情感寄托。再者,这两人的相貌平平,与慈禧的身份和地位相比,实难入她的眼。 事实上,安德海能得到慈禧的重用,主要因其是咸丰帝的贴身太监,这让慈禧能通过他掌握咸丰时期的重要信息。而李莲英则因其“会来事”,处事不张扬,在宫中深得慈禧的信任。两人对慈禧的忠诚毋庸置疑,但主仆关系之外的传闻,很可能是后人出于对慈禧的不满而刻意编造的。 慈禧“怀孕”的故事同样广为流传,其最早见于清末文人文廷式的《闻尘偶记》。文廷式因维新变法失败而流亡日本,对慈禧极为不满,遂在其著作中借慈禧的真实病情加以改编,制造了她“怀孕”的传闻。事实上,慈禧在光绪六年患了一种胃病——“血蛊症”,即胃动力不足导致的腹胀。这种病症与怀孕的表征相似,遂被文廷式借题发挥。 据记载,慈禧的胃病持续了两年,经过御医和民间医生薛福辰的调理后才痊愈。然而,这段病史被添油加醋成了她的“绯闻”,无疑是清末政治纷争的产物。 相比太监或荒诞的“怀孕”故事,慈禧与荣禄的关系更具可信度。根据裕德龄在《御香缥缈录》中记载,慈禧在入宫前便与荣禄私定终身。荣禄病逝时,慈禧的悲痛甚至超过了她对咸丰帝或同治帝去世的反应。坊间因此传闻,两人或许有着不一般的关系。 荣禄不仅是一名权臣,也是慈禧晚年极为信任的助手。他的存在或许是慈禧在漫长寡居岁月中少有的情感依托。但这段关系是否超越了君臣之谊,史书未有明确记载。 慈禧掌权多年,手段强硬,加之她作为女性掌权者的特殊地位,难免引发众多揣测。关于慈禧私生活的种种传闻,多是后人出于对其专制政权的不满而编造的。作为一位“女强人”,慈禧或许将更多精力放在了权力博弈上,而非私人情感的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