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慈禧太后的亲儿子,年仅19岁的同治皇帝刚去世,她立马不按常规出牌。正是这手牌,让她抢到了一个陪伴她30年,而且超有钱的“男人”,同时 ,也要了另一个年轻女子的命。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杏贞,是清朝晚期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政治人物之一。她统治清朝长达半个世纪,经历了五位皇帝——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和溥仪,对中国近代社会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慈禧既参与推动了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也对戊戌变法进行打压,与列强交战失利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政治手腕和争议行为塑造了晚清的历史进程。 1835年出生的慈禧太后出身叶赫那拉氏,其父叶赫那拉·惠征虽非显赫官员,但将她培养成了一个聪慧机敏的人。1852年,她入宫成为咸丰皇帝的兰贵人,后来因生下同治帝而晋封为懿贵妃。咸丰帝去世后,载淳继位为同治帝,年仅六岁的他无力掌权,由慈禧与慈安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太后政治”。 同治年间,慈禧通过扶持汉臣,如曾国藩、左宗棠等,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稳定了摇摇欲坠的清朝局势,并支持洋务运动以推进国家军事和科技实力的现代化。尽管这些举措为清政府争取了短暂的喘息机会,但慈禧对权力的强烈占有欲,也让她对同治帝的亲政充满防备。 载淳这一生可谓充满悲剧色彩。作为同治皇帝,他虽贵为天子,却始终被慈禧压制。在他成年之前,朝政完全由两宫太后掌控。同治十一年,载淳已满十七岁,本应大婚并正式亲政,然而慈禧却因对权力的贪恋,多次推迟他的婚礼,始终不愿放权。同治最终在这种压抑中短暂亲政,但因政治经验不足和健康问题,年仅19岁便去世,结束了悲苦的一生。 慈禧在权力斗争中的精明和狠辣,使她在清朝内外交困之际牢牢掌握政权,但这种强权也让她成为晚清历史中争议最大的女性之一。她在扶持国家现代化进程与阻碍政治改革之间的反复,为清政府赢得了短暂的喘息,却也加速了清王朝的衰亡。1908年,慈禧病逝,结束了她对晚清政局的长期掌控。
苍天不仁,竟夺走了慈禧太后唯一的爱子。1875年1月12日,年仅19岁的同治帝驾崩,留下了他孤寂的母亲慈禧太后。慈禧尚在哀悼,却也不得不面对皇位继承人的选择。同治帝膝下无子,谁来继承大统?举朝上下议论纷纷。 然而,慈禧太后心中早已有了定夺。多年垂帘听政,她岂能让权力就此旁落?于是,她当机立断,力排众议,拥立年仅4岁的侄子载湉为帝。群臣惊诧,有人劝阻,慈禧却毫不动摇。"幼主易于掌控",这是慈禧的盘算。而让载湉承继曾祖父咸丰帝,则使慈禧成为嗣母,名正言顺地继续掌权。这一出乎意料的安排,震惊朝野。 儿子的英年早逝,母后却罕有悲伤的时间。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是文化素质颇高的满族贵女,她只恨阿鲁特氏不识抬举,屡屡忤逆自己。如今同治驾崩,阿鲁特氏若是继续留在宫中,难保不会成为心头大患。于是,一场宫廷政变悄然上演。慈禧刻意疏远,让这位儿媳在深宫中郁郁寡欢,逼迫这位儿媳绝食而亡,断绝后患。 在排除异己的路上,慈禧太后用尽手段,终于牢牢掌控了大清的政权。从此,她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后,朝中无人再敢抗旨。她头顶凤冠,身披龙袍,脚踩红毡,坐在巍巍宝座之上,俯视群臣。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她亲手扼杀儿子天伦梦想的基础之上。
在大权初握时,她并不甘心仅做“橡皮印章”般的象征角色,而是立志成为实权在握的实务台。最初,慈禧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宫廷政变,清除了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开启了垂帘听政的时代。 在掌握朝政初期,奕䜣被封为议政王,统领军机和总署,成为清廷军政的中枢。然而,慈禧很快意识到权力被分割的不利,于是采取一系列手段逐步削弱奕䜣的地位。1865年,一名翰林院编修上奏弹劾奕䜣,列举了多项罪状,慈禧借此机会撤销了他的议政王头衔。虽然大臣们多方求情,奕䜣未被彻底清除,但其政治地位已大不如前。从此,慈禧进一步巩固了对清朝政权的实际控制。 慈禧虽创造过“同治中兴”的短暂稳定局面,但她对权力的迷恋也直接影响了国家决策的质量。当她决定对八国联军开战时,五位大臣极力劝谏,希望避免与列强直接冲突。然而,这些忠臣却因直言相谏而惨遭处决。宣战后,慈禧寄望的义和团迅速在战场上溃败,清军面对装备精良的列强更是节节败退。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清廷权威荡然无存。象征皇权的紫禁城被列强践踏,而慈禧却在京城危难时抛下子民,带着光绪帝仓皇逃往西安。 为了掩饰这场失败的逃亡,慈禧将其美化为“西狩”。然而,无论名称如何修饰,这一举动都标志着清廷的彻底衰落。1901年,清政府在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后,慈禧和光绪返回北京。面对国家的惨状,慈禧不得不反思自己的决策失误。她追祭被处死的五位大臣,为他们平反昭雪,并官复原职,试图以此挽回一丝政治上的颜面。 慈禧的执政虽有过短暂的稳定和改革尝试,但其对权力的极度执着和决策失误最终使清朝走向更深的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