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8年,武则天赐儿子李贤毒酒,李贤痛心疾首道:“我已被废为庶人,母后何苦还

历史故事收集者 2025-08-01 09:18:32

公元648年,武则天赐儿子李贤毒酒,李贤痛心疾首道:“我已被废为庶人,母后何苦还要赶尽杀绝,把我流放到巴州再杀我?汉朝的吕后也不及她狠毒!”说完,大臣丘神勣把毒酒摆在他面前,李贤仰头一饮而尽。

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共有六个孩子,其中四子二女。大儿子李弘早逝,次子李贤原本才华横溢,却最终因母子关系的破裂走向悲剧。他是唐高宗第五个儿子,也是史书中与武则天情感记录最少的孩子之一,甚至最终被母亲逼死。这段复杂的母子关系成为后人议论的焦点,甚至引发猜测:李贤是否是武则天的亲生骨肉?这一猜测未有定论,但历史中母子间的斗争却是不争的事实。 李贤早年深得父母宠爱。他出生时,李治为其取名“贤”,寓意为“德才兼备”。彼时,武则天也对这个儿子十分疼爱,认为他可以陪伴长子李弘成长。然而,随着李治对李贤的喜爱与日俱增,武则天的态度却悄然发生了转变。此时的武则天逐渐展露称帝的野心,尤其在李治病体日渐衰弱、长子李弘去世后,她愈发看重权力。然而健康且才华出众的李贤却成为她通往皇位道路上的障碍。 李贤的才干在于他不仅聪慧过人,还懂得借编书注史之举广揽人心。他主持注释《后汉书》,一方面提升自身声望,另一方面也为自己的政治形象加分。然而,这部书的内容无意间触碰了武则天的敏感神经。东汉的历史中,女主称制、外戚干政的问题贯穿始终,武则天对此疑窦丛生,认为李贤或有讽刺之意。此举使她对次子的戒心大大加深。 武则天不仅以言辞指责李贤,更通过具体行动打击其信心。她亲自编写了两本书送给他,一本是《少阳政范》,一本是《孝子传》。前者直指太子的行为规范,后者则以孝道为主题,隐晦表达对李贤的不满。书名虽冠以教育之名,实则是对李贤能力和忠诚的公开质疑。此外,她不断通过书信责备李贤的各种过失,甚至公开指摘其作为太子的种种“不合规矩”,使得李贤的声望受到沉重打击。

公元675年,太子李弘暴毙,李贤顺理成章地继承了太子之位。作为储君,他表现得无可挑剔,处理朝政井井有条,赢得了朝臣们的交口称赞。 然而,命运却跟李贤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这个几乎完美的皇子,却始终得不到母亲武则天的欢心。随着李治的驾崩,武则天彻底将朝政掌控在了自己手中。她先是废黜了继位的李显,拥立李旦为帝,接着就将李贤流放到了偏远的巴州。 李贤带着妻儿老小,穿着破旧的衣衫,就这样踏上了流放之路。他的弟弟李显见此情景,不禁悲从中来,央求母亲赐予李贤一些御寒的衣物。然而,这位手握重权的母亲,却无动于衷。 流放的日子煎熬而漫长,然而更大的悲剧还在后头。为了彻底铲除这个隐患,武则天派出了心腹爪牙丘神勣前往巴州。在丘神勣的逼迫下,李贤只能以自尽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年仅29岁。 648年,就在临死之前,李贤饮下了丘神勣呈上的毒酒,并且声泪俱下地控诉道:"我已被贬为庶人,母后为何还要如此赶尽杀绝?将我流放巴州还不够,还要置我于死地。就连汉朝的吕后,其心狠手辣也不过如此啊!"说罢,这位昔日的太子鼻息一轻,就这样香消玉殒了。 李贤之死,武则天表面上还装模作样地表达了哀悼之意,将丘神勣贬斥下去。但不出多时,丘神勣又恢复了原职。至于李贤之死,是否真的与武则天有关,历史上一直没有定论。

为了巩固自身权力,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联手,共同打击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代表的贵族势力,削弱关陇门阀。这一举动并非武则天一人所为,而是二圣(武则天与李治)共同的战略。没有李治的支持,武则天无法独力完成这样复杂的政治清洗。 武则天执政期间,重用寒门之士,广纳贤才,如狄仁杰、娄师德、姚崇、宋璟等名臣皆受到重用。她提倡科举考试,以此打破权贵垄断,让“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梦想成为现实。她的用人之道不仅展现出知人善任的智慧,更体现了她对平民阶层的重视和提携之心。 即使在面对对自己的公开批评时,武则天也展现出广阔的胸怀。面对骆宾王的《讨武曌檄》,她虽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却仍能称赞骆宾王的才华,表示“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这份气度,让她在权谋之外,更多了一份人情味。 然而,武则天的铁血手腕也使她充满争议。为巩固统治,她依赖酷吏,残酷打击反对势力,施展了一系列强硬而高压的手段。历史上的其他狠辣统治者,如吕后、慈禧,皆未能善终,但武则天却成功保全了自身及后代,这也显示了她在铁血手段之外的治国智慧与策略性。她不仅狠辣,还通过减轻赋税、重视农桑等手段,使国家安定,百姓休养生息。 尽管武周王朝的存在只有短短的16年,但武则天的治国举措对唐朝及后世影响深远。然而,武则天始终未能解决的难题是继承人问题。传位给儿子意味着归还李唐原本的帝位,传给侄儿则可能激起更多反对。最终,在宰相张柬之的带领下,705年,李显被迎回复位,武则天被迫退居上阳宫,并在那里离世,结束了她跌宕起伏的一生。

0 阅读:96

猜你喜欢

历史故事收集者

历史故事收集者

历史故事收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