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2年,严嵩倒台,徐阶取代他成为首辅。徐阶之子劝道:“爹,当年严嵩处处欺压您

古往乐报菌 2025-08-01 10:01:35

1562年,严嵩倒台,徐阶取代他成为首辅。徐阶之子劝道:“爹,当年严嵩处处欺压您,如今就应该整死他!”不料徐阶怒斥道:“混账东西!若无严嵩,便无我今日,怎么能忘恩负义呢!” 严嵩生于江西分宜一个匠户家庭,早年靠苦读诗经进国子监,1505年中进士第五名,入翰林院编修。一步步爬到内阁首辅,他掌控朝政近二十年,拉帮结派,排除异己。儿子严世蕃和锦衣卫陆炳帮他打理贿赂事宜,官员们送礼求官,严嵩父子敛财无数,导致边防松懈,国库空虚。 徐阶这话说得漂亮,听听就行,当真你就输了。他能在严嵩手底下熬那么多年,最后还能把老严扳倒,靠的可不是什么以德报怨。严嵩对他有“恩”?那是严嵩需要个看起来听话、有点本事、关键时刻能背锅的帮手罢了。徐阶忍辱负重,装孙子装了那么久,心里那本账记得比谁都清楚。他儿子倒是实诚,说出了大实话——按常理,仇人落马,痛打落水狗才是常态。徐阶为啥拦着?真念旧情?别逗了。 说到底,徐阶比儿子看得更远,也更懂官场生存的残酷法则。严嵩是倒了,但他经营了二十年的庞大关系网、那些依附于他或被他拿捏住把柄的官员,盘根错节,哪是那么容易就能连根拔起的?徐阶刚坐上首辅的位子,屁股还没捂热呢。 这时候要是急吼吼地往死里整严嵩,甚至牵连过广,那等于逼着严嵩余党甚至那些害怕被清算的人狗急跳墙,抱团反扑。新官上任,稳定压倒一切。徐阶需要的是时间,是空间,是慢慢收拢权力,而不是立刻掀起一场你死我活的血雨腥风。那句“忘恩负义”的怒斥,表面是仁义道德,骨子里是精明的政治算计,是做给所有人看的高姿态:看,我徐阶不是那种睚眦必报的小人。这姿态能安抚人心,能减少阻力,能让他更安全地站稳脚跟。 再说严嵩,他这人的确是个反面教材的典型。从底层苦读爬上来,本事肯定是有的,不然也进不了翰林院,更爬不到权力的顶峰。可惜啊,权力这玩意儿太容易让人迷失。一朝大权在握,什么拉帮结派、排除异己、卖官鬻爵、疯狂敛财,干得那叫一个明目张胆。 儿子严世蕃成了他的“白手套”,锦衣卫指挥使陆炳也成了他搞钱的搭档,整个官场风气被他们父子搅得乌烟瘴气。最要命的是,心思全放在捞钱和整人上,国家大事?边防安危?国库空虚?老百姓死活?这些在他们眼里,恐怕远不如真金白银和巩固权力来得实在。 严嵩的倒台,表面看是徐阶的胜利,深层次看,是嘉靖皇帝对他失去了耐心——你捞钱可以,但捞得国库都空了,边防烂得蒙古人都能随便进来遛弯了,威胁到我的江山稳定了,那你就得滚蛋,换个能“干活”的(或者说,换个暂时还没那么贪、或者贪得更有“技术”的)上来。换汤不换药,根子上的问题,一点没变。 严嵩的悲剧,是个人贪欲吞噬了初心;徐阶的“仁义”,是权力游戏中必要的伪装。真正受苦的,永远是被掏空的国库拖累的民生,是被松懈边防威胁的百姓。这大明朝堂,有时候看着热闹,细想想,真挺没意思的。

0 阅读:95
古往乐报菌

古往乐报菌

带来欢乐,推送历史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