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2月25日,张作霖的卫队长高金山将郭松龄夫妇押到辽河边,郭松龄指着胸膛说:“向这里打,给个痛快。”
郭松龄在奉军将领中,堪称独具一格。他曾在北京陆军大学接受系统的军事教育,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能使他在军中脱颖而出。作为一名热血青年,郭松龄积极投身于同盟会的革命活动,先后在广州和天津两次谒见孙中山,深受其革命思想的熏陶与影响。 郭松龄的妻子韩淑秀,同样是那个时代的杰出女性。她毕业于奉天女子师范学堂,曾在附属小学任教,教书育人之余,积极参与社会进步活动。学生时代的她加入了奉天基督教青年会,参与组织和策划多项进步运动,推动社会变革。韩淑秀的家中也是进步活动的重要据点,成为许多志士仁人的聚集地。辛亥革命爆发后,奉天的有识之士纷纷响应武昌起义,郭松龄便是其中的重要组织者之一。 郭松龄与韩淑秀的相识,源于一次在韩家举办的革命聚会。韩淑秀被郭松龄的为人和才干深深吸引,二人迅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郭松龄不仅是一个出色的军事指挥官,更是一个富有理想和责任感的革命者。他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使得韩淑秀对他充满了敬佩与爱慕。 然而,革命的道路充满了艰险与挑战。在白色恐怖的压迫下,郭松龄因组织革命活动被捕。当局发布布告,判处郭松龄死刑,试图通过血腥镇压来遏制革命势力的扩散。面对生死关头,韩淑秀毫不退缩,积极组织营救活动,四处奔走,争取郭松龄的生还。 1912年2月12日,正当郭松龄等革命志士被押送至大西门外的荒草地行刑时,韩淑秀手持当日的《盛京日报》,高声呼喊:“刀下留人!”她冲入法场,手中的报纸正巧刊登了“清帝退位诏书”的消息。在千钧一发之际,郭松龄等人的生命被成功挽救,避免了一场血腥屠杀。 这次生死关头的经历,不仅让郭松龄对韩淑秀的勇敢与智慧更加钦佩,也让两人的感情在生死之间得到了升华。他们在共同的革命理想和并肩作战的经历中,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最终结为恩爱夫妻。
12月24日,郭松龄在卫队的掩护下仓皇逃离战场,向老达房方向退去。得知此消息后,张学良兴奋不已。他知道,只要拿下郭松龄,就等于斩草除根,赢得了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于是,他一面电令部队在前线穷追猛打,力求全歼郭军主力;一面派出精兵强将,四下搜捕郭松龄的下落。 功夫不负有心人。穆春师的骑兵旅长王永清在老达房附近一个村子里,察觉到了可疑迹象。他搜查每一个角落,终于在一个破旧的菜窖里发现了郭松龄夫妇。经过短暂的对峙,郭松龄意识到继续抵抗已无意义,便主动放下武器,束手就擒。被俘时,他将随身的一把手枪交给王永清,苦笑着说:"这枝枪,现在还给你,留个纪念吧。" 消息传到奉天,张作霖大喜过望。25日清晨,高金山赶到老达房,接管了郭松龄夫妇。临行前,郭松龄提出要给张学良写一封信。然而,郭松龄刚写了几行,韩淑秀就在一旁泣不成声。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夫人,如今伤心欲绝。她天真地以为,只要见到张学良,丈夫就能逃过一劫。殊不知,覆水难收,一切都已经太迟了。 郭松龄被妻子的眼泪感染,情绪也开始失控。他颤抖着放下笔,哽咽道:"不写了,没什么好说的。"高金山见状,当即催促他们上路。一行人绕道而行,最后在辽河边停了下来。这时,高金山才将张作霖的命令透露给郭松龄。 郭松龄闻言,环顾四周,自嘲般地感慨道:"这里风景倒是不错,就在这儿结束吧。"几声枪响过后,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就这样倒在了冰冷的河滩上,再也没能起来。 郭松龄在奉天讲武堂任教期间,与当时正在此学习的张学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郭教官以其远离声色、清廉自持、治军严谨而著称,对部下赏罚分明,展现出一身正气。张学良亲眼目睹了郭教官的高尚品德和卓越学识,对他深感钦佩,二人因此成为莫逆之交。 尽管郭松龄比张学良年长许多,但他们之间的情谊却毫不逊色。张学良多次向父亲推荐郭松龄,加之在两次直奉战争中,郭松龄屡立战功,逐渐在奉军中崭露头角,掌握了奉军的多支精锐师旅,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将领。郭松龄的军事才能与领导力,不仅为他赢得了上级的认可,也使他在战场上屡建奇功,成为奉军中的一面旗帜。 与此同时,韩淑秀始终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视为己任,默默耕耘于国民教育事业。她在讲武堂为学员辅导操行道理,注重培养学员的道德修养与责任感。此外,爱国人士阎宝航创办的贫儿学校,韩淑秀积极参与,成为校董并亲自执教。为了筹集贫儿学校的开办经费,韩淑秀在社会上奔走呼吁,最终募得资金2万元,并不惜捐出自己的积蓄。她和郭松龄夫妇俩节衣缩食,将所有积蓄用于教育事业。 郭松龄与韩淑秀夫妇,一人从军,一人执教,虽共同经营着简朴的生活,但内心的重担却日益加重。他们不仅为了个人的理想与信念奋不顾身,更为了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命运,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反抗军阀、争取国家独立与统一的道路。1925年11月,郭松龄回国后,立即在天津秘密策划反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