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郑位三在长期休养,既没军衔,也没工作,到1955年评级时,工作人员不知如何办,于是就向上反应,毛主席和周总理看后,给出同一个意见:让他享受副总理待遇!
1955年8月,首次实行工资制度,按级发工资。在进行干部评级工作时,郑位三的档案让工作人员犯了难,他既不在职也不在编,更没参加授衔,如何评定,工作人员拿不准,经毛主席和周总理批示后,郑位三被定为行政3级工资,享受副总理级待遇,每月补助300元津贴。
当时全国享受行政三级待遇的仅有21人,如邓小平、陈云等副国级领导,就连毛主席本人也只领三级待遇。
那么,郑位三长期休养,无职无编,为何他还能获得这个待遇呢?
郑位三,1902年生,湖北黄安县人,出生于一个地主之家,7岁进入私塾读书,16岁以第三名考入湖北省甲种工业学校,因此改名“位三”。
上私塾时,就受到了来自老师所宣扬的民主主义思潮影响,小小的心中便有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
五四运动时,他和同学们将思想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投入到这场爱国运动中,走上街演讲、游行,散发传单。
之后,他加入了由恽代英等人组织的“利群书社”,开始大量阅读进步书籍,思想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922年毕业之后,他原本有机会进入武昌高等师范继续读书,但他选择率先投入革命运动。
在他一生的革命道路中,最主要有三大成就:
其一,鄂豫皖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在当地宣传革命思想,很快建立起一支黄安工作小组。1925年冬,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后,有不少人脱党,大家都没有主意时,郑位三站出来组织起零散的党员,建立黄安县委,之后他步行到武汉,带回了“八七会议”精神,为黄安革命指明了方向。
之后,在董必武、郑位三的组织领导下,黄安人民发起了黄安秋收暴动,揭开了黄麻起义的序幕。
起义军占领黄安城后,随即成立了黄安农民政府,组建了工农革命军鄂东军,这是大别山地区第一个工农政权和第一支人民武装,为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起到了先导作用,可谓意义重大。
在创建鄂豫皖苏区时,他还赢得了“小诸葛”的美名。有次郑位三身患重病,在一位老乡家养病,敌人得知后,便前来抓捕他。
当郑得到消息时,乡亲们都跑来要将他藏起来,但郑却拒绝了,他让乡亲们给他盖上两条厚被子,把他抬到村口的大树下就不用管了。
这怎么行,乡亲们都不同意,但郑执意如此,并告诉老乡们,说敌人来了就说自己是个传染病人。
乡亲们只好照做,将郑抬至村口柳树下,敌人进村时,一眼看到柳树下那个奇怪的人,大夏天捂着两条被子,便问是怎么回事。
村民如实说,那是个“传染”病人,敌人听后大惊,远远地躲开,不久便离开了,就这样郑位三躲过了一劫。
乡亲们都称赞他有智慧,但风险也太大了。此后,他还多次遭遇类似这样的险事,但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因此人们都称呼他为“小诸葛”。
其二,开创造了利用便衣队开展游击战争的经验
1932年,红军主力撤出鄂豫皖的苏区后,苏区的斗争形势岌岌可危,关键时刻,郑位三再挑领导鄂东革命斗争的重担。
他组建了一支五千余人的游击队,开创了利用便衣队开展游击战争的经验。这段时间的斗争十分艰苦,队员们缺衣缺食,郑位三和游击队员们一样,穿着破衣,挖野菜、吃树叶树皮,但斗争却没有落下。
虽然装备简陋,但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他们白天隐蔽,夜间行动,给敌人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1934年,郑位三重建了鄂东特委,逐步恢复了党在当地的领导,保存了党的力量,为后来的新四军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1935年,郑随红军到陕南,之后奉命留在陕南,带着一个连及伤病人员,在陕南坚持了近两年的游击战争,并发展队伍,组建了红七十四师。
后来红七十四师改编为留守兵团警卫4团,担负起保卫陕甘宁边区和党中央的光荣任务。
其三,在解放战争中,郑也有杰出贡献,如参与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福建等。
建国后,郑位三主动退出了领导岗位,理由是"把位置留给年轻同志",并从首长大院搬到了普通干部楼。
1955年评级时,他的情况上报后,毛主席对周总理说:"像这样的老革命,就算不工作,待遇也不能比我们低。"。
于是,他便享受到副总理待遇,但他把自己的津贴都捐了出来,用于解决老区人民和烈士后代的生活问题。而他自己和家人则过着十分节俭的生活,虽然没有担任职务,但他仍旧是个热心人。
比如在湖北休养时,他了解到有4000多人因档案问题无法落实工作,他就自己去找来旧档案,一一落实,并将此事向李先念做了汇报,最终他们的工作问题都解决了。
1975年,郑位三因病逝世。邓小平指示,他的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邓小平主持了追悼会,李先念致了悼词。
中央组织部评价他:是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始终保持革命传统和人民公仆的本色,将永远值得后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