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8年的战国形势: 韩国行将就木,只剩下一点点土地,距离灭亡已成时间问题,魏国也只剩下半条命;赵国还在苦苦支撑,上党失守以后,赵国已经无力抵抗;燕国还在向辽东地区发展,但北部有东胡和匈奴,无力抵抗;东部的齐国,经过五国伐齐后,元气大伤,几乎毫无作为。 看起来,秦国一统天下似乎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对吧?剧本都写好了,只等秦王嬴政(这会儿他刚亲政不久,正磨刀霍霍呢)按部就班地“收人头”大家伙儿读历史,很容易就顺着这个思路走:秦国太强,其他六国太菜,被灭是早晚的。这说法没错,但这么看,总觉得少了点味儿,好像六国就是一群躺平等死的倒霉蛋。 咱们得往深里扒拉扒拉。六国混到这步田地,真就只是打不过秦国那么简单?恐怕没那么单纯。你想想,秦国再猛,它也不是三头六臂,为啥六国就拧不成一股绳?每次搞个“合纵”,看着声势浩大,结果呢?不是自己人互相拆台,就是雷声大雨点小,最后草草收场。这背后,问题大了去了! 这不就是典型的鸵鸟心态嘛!赵国,长平之战后确实伤了元气,但李牧在后期,不也把秦军揍得够呛?结果呢?后来的赵王自毁长城,听信谗言把李牧宰了!这操作,秦国怕是都要笑醒。燕国,跑去打辽东,想法是好的,可家底就那么点儿,北边胡人还虎视眈眈,两头顾不过来,结果两头都不硬气。 说穿了,六国输掉的,远不止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他们输在了根子上——那个老旧的分封贵族体系!这套玩意儿,贵族们只顾着自家那点封地和特权,国家整体利益?关我屁事!人才选拔?当然得用自己人啊!改革变法?动我的奶酪?门儿都没有!反观秦国,商鞅变法虽然狠,但真把国家拧成了一股绳,变成了一台高效的战争机器。秦国也有内斗,也有贵族,但王权压得住,制度玩得转,能把劲儿往一处使。 秦国就真没毛病?当然有!它那套严刑峻法,打仗时管用,可天下太平了还这么搞,老百姓能受得了?嬴政这人,雄才大略不假,但也霸道得没边儿,把全国当成了他的大工地和练兵场。秦国能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六国自己病入膏肓,给了它各个击破的机会。如果六国稍微争点气,内部少点幺蛾子,能真正联合起来,或者哪怕有一两个国家能彻底革新图强,战国的剧本,未必不能改写。秦国的统一之路,绝不会像史书上写的看起来那么“顺理成章”。 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这儿。我们后来人看这段,结局清清楚楚,秦国赢了。所以很容易把六国的失败,都归结为“弱”和“蠢”。但身处其中的六国君主和贵族们,恐怕不觉得自己蠢,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的选择很“明智”——保住了眼前的权力和富贵。 结果呢?短视的选择,最终葬送了一切。秦国的胜利,它统一了天下,但它自身那套模式的巨大隐患,也在统一后不久就猛烈爆发,最终二世而亡。这结局,某种程度上,是不是也是对战国末期那种你死我活的残酷竞争模式的一种讽刺? #战国六国# #战国历史# #战国#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公元前238年的战国形势: 韩国行将就木,只剩下一点点土地,距离灭亡已成时间问题
断代史鉴
2025-08-01 11:09:42
0
阅读: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