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确定国际空间站即将坠毁,美国换赛道,中国空间站已经落后了? 国际空间站要退役的

浅忆流年似水 2025-08-01 12:07:15

俄确定国际空间站即将坠毁,美国换赛道,中国空间站已经落后了? 国际空间站要退役的消息,这两年一直在太空领域传得沸沸扬扬。 直到俄罗斯航天部门正式敲定方案,说2028年开始启动脱轨准备,用两年半时间完成一系列操作。 到2030年让这个在太空运行了二十多年的庞然大物,受控坠入南太平洋的"航天器坟场",这件事才算有了最终定论。 其实熟悉航天领域的人都知道,这座由十六国联手打造的太空实验室,早就到了该退休的年纪。 它已经超期服役近十年,各种毛病像老机器上的锈迹一样不断冒出来。 2023年,俄罗斯舱段三次出现冷却液泄漏,美国的太阳能板更是裂得像冬天冻坏的玻璃窗,一天下来能漏掉1.7公斤空气。 有长期驻站的宇航员形容,在里面待着"跟住在漏风的帐篷里没区别",还有人说"这地方就像开了三十万公里的老爷车,随时可能散架"。 让退役进程加速的,还有地缘政治的影响。 自从俄乌冲突爆发后,美俄在航天领域的合作纽带被大幅削弱。 这种合作裂痕,让本就老化的国际空间站更难维持运转。 美国放弃了重建近地轨道空间站的想法,转而把宝押在商业航天身上。 国家航空航天局一边和私人公司签订巨额合同,让他们开发专门的牵引飞船,负责将来把四百多吨重的空间站精准拖离轨道。 但是这些私人公司的项目成本高得惊人,单次发射费用是中国同类火箭的四倍。 而且技术成熟度堪忧,有的载人飞船多次推迟试飞,刚成功一次就曝出气压控制系统隐患,下一次任务又得延后。 更麻烦的是预算分配问题,国家航空航天局把近一半的预算都投向了商业项目,导致正经的深空探测任务缺钱挨饿。 2025年,一个价值二十多亿美元的火星样本返回项目因为资金不足直接取消,转头他们还想让中国分享月球背面的土壤样本,被媒体批评"既要当强盗又要当乞丐"。 在近地轨道之外,美国把重心转向了月球探测,提出了月球轨道门户计划。 这个由美欧日加等国共建的迷你空间站,规模还不到国际空间站的五分之一,主要用来支撑载人登月任务。 但这个计划麻烦不断,国会一度提议削减近四分之一的预算,负责关键登月任务的新型火箭多次试飞延期,连基本的技术验证都没完成。 就在美国在商业航天和深空探测之间摇摆不定时,中国的空间站正按部就班地成长。 2022年完成三舱组建后,现在已经启动二期工程,计划扩展成六舱组合体,总重量达到180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采用了可展开式充气舱技术,能直接降低六成成本,这种务实的技术路线让空间站的扩容更稳健。 更重要的是技术自主性,从2011年被挡在国际合作门外,到如今实现全自主建造,小到一颗螺丝钉,大到生命维持系统,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比如问天舱的氧气再生率能达到90%,远超国际空间站70%的水平;梦天舱里的超冷原子实验装置更是全球独一份,已经测出三项新的物理现象。 开放合作方面也没落下,尽管受到美国的合作禁令限制,还是有十七个国家的科研项目入驻。 瑞士的冷冻电镜实验、波兰的合金材料研究,还有意大利的高能辐射仪,都在空间站上顺利开展,传回的数据让参与的科学家们连夜赶论文。 有十二个美国团队申请合作,结果全被自家的禁令拦住,连他们前航空局长都忍不住骂这是"自断臂膀"。 现在的中国空间站,已经能支持在轨加油、设备维修和载荷更换,慢慢变成了真正的"太空母港"。 美国的月球轨道计划受阻后,中俄选择了另一条路,直接推进月面基地建设。 两国联合发起的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步骤非常明确。 这个计划采用原位资源利用技术,能大幅降低驻留成本,已经吸引了阿联酋、南非等十几个国家加入。 美俄主导的航天格局正在被打破,而所谓"中国落后"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中国航天用十年时间,从被排斥到建成自己的空间站,再到稳步推进月球基地,靠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作风。 现在他们每年保持六十次左右的发射频率,不断夯实太空基础设施。 未来十年,近地轨道上的天宫空间站和月球表面的探索足迹,或许就是新太空秩序最生动的注脚。

0 阅读:361

评论列表

冰冷的石头

冰冷的石头

1
2025-08-01 19:23

以后会有更多太空项目,比如组装巨大飞船,中国空间站一定是组装基地,空间站的任务会多种多样

猜你喜欢

浅忆流年似水

浅忆流年似水

浅忆流年似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