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每一次的中美谈判,美国都在切香肠式掏空中方利益,付出的成本都是临时、可撤回的

修竹崽史册 2025-08-01 13:50:38

过去每一次的中美谈判,美国都在切香肠式掏空中方利益,付出的成本都是临时、可撤回的,拿到的利益则是长期可持续的,40多年来,美国已经有一套完整的流程模板,首先,虚空造牌,无中生有,无端指责,先营造氛围把黑锅甩过来,随便找个借口就气势汹汹来找茬。   2018年贸易战开打前,美国一口咬定中国偷知识产权、搞强制技术转让,挥着关税大棒就来了,说中国不公平贸易害得他们逆差严重,其实这些指责往往没啥硬证据,或者就是把正常商业行为无限放大。   到了2025年,这招照用不误,特朗普政府拿“国家安全”当借口,盯着中国无人机和多晶硅搞调查,摆明了想为新关税找由头。   这种甩锅目的就是抢占道德制高点,借助媒体放大舆论,把中国推到被动的位置,国际上舆论一铺开,中国就得先忙着澄清事实,谈判还没开始,已经落了下风。   美国喜欢用高调制裁或者威胁,制造紧迫感,逼中国让步,特朗普时期这招用得最狠。   2025年3月,他拿“芬太尼流入”当理由,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顺便还对加拿大、墨西哥挥了几拳,想通过多线施压孤立中国。   这种极限施压,既是为了谈判桌上多拿筹码,也是为了在国内刷强硬形象,讨好选民。   美国还常玩单边动作,比如出口管制、技术封锁。   2025年5月,美国暂停了对华科技出口限制,表面看是给谈判让路,实际是想换更大的好处。   这些招数看着凶,成本却不高——关税能加能减,制裁能撤能放,灵活得很,可他们想要的是中国开放市场、调整产业政策这种长期的、不好逆转的让步。   说到美国谈判的精髓,那就是“切香肠”,一点一点蚕食,积小胜为大胜,他们特别会把谈判拆成好几步,每步都确保自己先拿到好处。   2020年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就是例子:中国承诺多买美国货,美国呢,只是暂缓了部分关税,其他高关税照留不误。   2025年6月伦敦会谈,美国又通过“框架协议”锁定了中国稀土出口的放开,自己却只承诺降点报复性关税。   这种以小博大的玩法,核心是让中国每轮谈判看似有所得,实则在战略上被一步步掏空。   像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大幅开放市场,换来“永久正常贸易关系”,但美国还是没停下对中企的打压,反而在知识产权、技术转移上不断加码。   这种步步推进的策略,让美国在谈判桌上总能占到便宜。   美国付出的成本通常是短期的,拿到的却是长期的结构性好处,关税可以随时调整,技术限制能松能紧,但中国为了应对这些压力,可能得调整产业结构、开放市场,这些改变一旦做了,想回头可就难了。   2025年7月,美国财政部长放风说关税休战可能延期,表面是缓和,实际是为下一轮谈判攒筹码,这种“以退为进”,让美国在谈判里低成本高回报。   长远看,美国通过谈判锁定了中国市场开放和技术让渡,为自己的企业争取了长期竞争优势。   加入世贸后,美国企业在中国低成本生产,产品卖全球,可中国在高端技术上却一直被卡脖子。   这种不对等的关系就是美国“切香肠”的终极目标。   美国这套路数能玩得转,是因为他们摸透了文化和心理的差异,美国人谈判喜欢对抗,追求明确的输赢,中国则更看重关系和长期合作。   美国就抓着这点,通过高调施压、分阶段谈判,逼中国在短期压力下让步。   2025年5月,中国商务部曾指出美国“误导公众”,但这种澄清在西方舆论场基本没啥用,反而让美国更占据议题主导权。   加上美国特别会把商业问题政治化,无论是特朗普的“交易艺术”,还是拜登拉盟友搞“联盟外交”,都能调动资源,放大对中国压力。   中国更倾向于双赢合作,面对这种“零和博弈”思维多少有点被动。   中美这场博弈的棋局还在下,下一局谁能占上风,不光看谈判桌上的智慧,更看双方在全球经济和科技赛场上的真本事。

0 阅读:0
修竹崽史册

修竹崽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