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的前奏。 非常让人吃惊的5205亿预算。德国2026年的财政预算案在一片争

天天纪闻 2025-08-01 17:14:49

大战的前奏。 非常让人吃惊的5205亿预算。德国2026年的财政预算案在一片争议声中浮出水面,总金额首次突破5200亿欧元大关,其中国防预算更是以32%的增幅跃升至827亿欧元。   德国此次预算调整的核心是国防领域的大幅扩张。自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以来,欧洲的安全认知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原本依赖美国保护伞的德国,开始意识到必须增强自身防御能力。   2026年的827亿欧元国防预算,不仅是对北约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2%标准的回应,更是德国试图在欧洲安全事务中扮演更重要角色的宣言。   这笔资金将用于采购新一代战斗机、升级装甲部队、加强网络战能力等关键领域,例如德国计划斥资上百亿欧元购买20架最新型欧洲战斗机和数千辆“拳师犬”装甲车,这些装备将显著提升德国军队的现代化水平。   不过,如此大规模的军事投入并非一帆风顺。德国经济正面临严峻挑战,2023年和2024年连续两年负增长,2026年第二季度GDP环比又下降0.1%。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得不通过新增899亿欧元债务来支持预算,这引发了国内关于财政可持续性的激烈辩论。批评者指出,过度依赖借债会加重未来的负担,而支持者则认为在安全危机面前,短期的经济阵痛是必要代价。   更值得关注的是,德国政府计划到2029年将国防预算进一步提高至1528亿欧元,占GDP的3.5%,这意味着军事开支将在未来几年持续挤压其他领域的资源。   德国的军事扩张计划也引起了周边国家的高度关注。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明确表示,俄方正密切监控德国的军事动向,并将采取对等回应措施。   这种针锋相对的态度,让本已紧张的俄欧关系雪上加霜。与此同时,美国对德国的国防投入既有鼓励也有担忧。一方面,美国希望欧洲盟友承担更多防务责任,减轻自身负担;另一方面,又担心德国军事力量的壮大可能削弱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这种复杂的心态在北约内部引发了微妙的权力博弈。   在军事工业层面,德国正试图通过大规模采购刺激本土产业。莱茵金属公司等军工巨头获得了巨额订单,仅数字化领域的订单就超过120亿欧元。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民用企业也开始涉足军工领域。例如,大众汽车考虑将濒临关闭的工厂转型生产军用装备,阿尔斯通的火车制造厂被改造成“豹-2”坦克零部件供应商。   这种“民转军”的趋势,既反映了德国对军事工业产能的迫切需求,也暴露出传统军工企业在供应链和生产效率上的短板。据业内人士透露,德国官僚化的采购流程和有限的欧洲防务产业产能,可能会影响装备的交付速度和实际效果。   经济层面的连锁反应同样不容忽视。尽管国防预算增加短期内能创造就业机会,刺激制造业复苏,但长期来看,过度依赖军事投入可能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德国政府计划在2025至2029年间净借款8510亿欧元,这相当于将联邦债务提高50%。   如此庞大的债务规模,必然会压缩社会福利、教育和环保等领域的支出。例如,气候与转型基金的资金被大幅削减,建筑行业的气候保护投入受到影响。这种“重军事轻民生”的政策导向,在德国国内引发了广泛争议,部分民众担心政府正在将国家推向“战争经济”模式。   网友关于德国可能重现80年前军事辉煌的说法,虽然存在历史隐喻的成分,但也折射出欧洲安全自主的深层诉求。80年前的德国在二战中战败,军事力量被彻底摧毁,而如今的德国是在北约框架内寻求增强防御能力,两者有着本质区别。   不过,这种言论的出现,也反映出人们对欧洲安全格局变化的焦虑。随着波兰等国计划将国防开支提高至GDP的5%,欧洲似乎正进入一个新的军备竞赛周期。德国作为欧盟的核心国家,其军事扩张可能带动其他成员国跟进,从而改变二战以来形成的欧洲安全秩序。   在国际制裁和技术封锁的背景下,德国的军事现代化之路并非坦途。例如,德国计划发展的加密货币和跨境电商等新兴领域,由于技术瓶颈和国际监管压力,进展缓慢。   此外,制裁导致的进口设备受限,也制约了德国工业的升级步伐。尽管德国试图通过中俄朝经济走廊等项目拓展外部合作,但基础设施的老旧和技术资金的匮乏,使得这些计划短期内难以见效。   德国的战略调整也为欧洲防务一体化带来了新的契机。默茨政府提出的打造“欧洲最强军队”计划,与法国推动的欧盟共同防御政策形成呼应。两国在武器研发、军事训练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例如共同研发新一代装备、共享军事基地等。   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提升欧洲的整体防御能力,也可能减少对美国的依赖。然而,欧洲各国在防务理念和利益诉求上的差异,仍然是一体化进程的主要障碍。  

0 阅读:128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