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山是晚清最后一位刽子手,一生砍了两三百人的头颅,钱财多得几辈子也花不完,但他晚年却过得十分凄凉,人们说这是因为他破坏了行业规矩,招来了报应。 在晚清那个乱世,邓海山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穷苦农户家,父母早亡,让他从小就得自己讨生活。没啥文化,也没啥手艺,只能靠乞讨和打零工混日子。听说刽子手这行收入高,他就去找长沙有名的老刽子手佟绍箕拜师。佟绍箕看他胆大,就收了他。学艺过程挺苦,先练力气砍木头,再砍冬瓜练准头,最后砍活猪练手感。师傅教他刀要快准狠,一刀毙命少让犯人遭罪。邓海山学得快,很快就出师,进了长沙县衙门当正式刽子手。那时候社会动荡,犯人多,他几乎天天有活干。每次砍头,衙门给四块银元,够普通人半年开销。家属还塞红包,让他下手利索点。邓海山就这样一步步干下去,名声越来越大,但也越来越让人避之不及。人们觉得他杀气重,不敢靠近。 邓海山一生砍了三百多颗脑袋,远超行业规矩。那规矩是师傅临别时叮嘱的,杀人不过九十九,多了会损阴德,晚年不安生。他起初记着,可钱来得太容易,就没当回事。晚清犯人多,革命党、盗匪啥的,一批批押上来。他砍到九十九时没停,继续干,很快就破百。家属为求全尸,常多给钱,让他砍时留层皮,便于缝合。他收了这些外快,财富堆积,买房置地,日子过得滋润。可同行议论他贪心,坏了祖训,早晚有报。官府也没管,因为需要他这手艺。邓海山觉得自己命硬,不信这些说法,继续砍下去。结果杀孽越积越多,名声也越来越臭。街坊邻居见他就躲,亲戚断绝往来。他想娶媳妇,人家姑娘家一听他是刽子手,就摇头。他就这样单着身,钱多却没人分享。人们私下说,他这是在自找苦吃,报应迟早来。 清朝灭亡后,民国建立,刑罚改了。1914年,北京政府出法,规定死刑用枪毙,不再砍头。邓海山一下子失业,刽子手这行彻底没了。他年纪大了,不会别的营生,试着找屠宰或农活,人家一听他的老本行,就摇头,说沾晦气。积蓄虽多,可他大手大脚惯了,花得快。亲戚不认他,邻居不理他,日子越过越孤单。想出家当和尚,寺庙拒收,说他杀孽太重。乞讨时,路人认出他,就绕道走。财富渐渐耗光,房子卖了,仆人散了。他晚年靠政府点补贴勉强活着,病了也没人管。1925年,他死在长沙街头,无人收尸,就地埋了。人们说这是报应,因为他当年不守规矩,杀了太多人。邓海山的下场,让人想想那时代刑罚的残酷,也提醒人做事别太贪。
1996年,左宗棠曾孙左景鉴想回到上海,老人家救死扶伤无数,晚年腿脚不便,侄子便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