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42年,万毅被捕,蒋介石下令杀了他,万毅知道后,趁看守不注意,翻墙逃走了,谁知,在逃出玉米地时,几个哨兵却发现了他! 1942年深秋,一片玉米地里,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夜的宁静,刚从一堵围墙上翻下来,万毅将军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几束刺眼的手电光就迎面罩来,光柱背后,是几个拿着枪弹的国民党巡逻哨兵。 那一刻,万毅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刚从蒋介石的杀戮令下死里逃生,以为奔向了自由,谁知一头撞进了另一个绝境。 后退是枪口,前进是盘问,生死只在分秒之间,换作一般人,第一反应恐怕是掉头就跑,那才真是死路一条,可万毅没有,他强迫自己镇定下来,一场无声的心理战就此拉开。 走到这一步,对万毅来说,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他本是张学良的副官,东北军的青年才俊,29岁就当上了团长,前途一片大好,可他还有一个秘密身份——1938年秘密入党的共产党员。 这个身份,注定了他要走一条更艰险的路,在国民党军中,万毅这颗“红色火种”藏得很深,但他骨子里的信仰却藏不住。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内部开始了反共行动,很快,就有人举报111师的旅长万毅“通共”。 证据有些讽刺:他跟八路军联手抗日,配合得还相当默契;他公开维护宣传抗日的进步士兵;手下人因“通共”嫌疑被抓,他总要第一个出面捞人,在当时的环境下,积极抗日,反而成了“通共”的铁证。 更要命的是,万毅和蒋介石早有过节,当年的西安事变,万毅是“兵谏”的积极分子,鞍前马后,异常活跃,这笔账,蒋介石一直记在心里。 只不过,万毅在东北军中威望高,又在南京保卫战等战役中立过大功,蒋介石碍于抗战大局和东北军的情绪,一直没找到下手的机会。 但到了1942年,局势变了,蒋介石连新四军都敢动,收拾一个“通共”嫌疑的旅长,自然不在话下,一纸密令,悄然下达。 幸运的是,军中的朋友冒死提前向他通风报信,被捕后,万毅没有被关进死牢,而是被软禁在一处偏僻的农家小院里,这看似“宽大”的处置,反而给了他一线生机,院墙不高,看守不严,这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的逃生通道。 万毅心里清楚,这不过是处决前的缓兵之计,等死绝不是他的风格,他开始以“闹肚子”为借口,频繁出入房间,将院子里的地形地貌、看守换班的规律摸得一清二楚。 更巧的是,他还在屋里找到了一根结实的绳子和一个木楔子,堪称越狱的“天赐神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机会终于在一个深夜降临,万毅察觉到看守们睡意正浓,便抓起工具,猫着腰来到墙边,楔子入墙,绳索拴紧,一气呵成,他身手本就敏捷,翻越一堵半高的土墙不在话下。 虽然腿被墙头碎瓦划破,一阵刺痛,但他咬紧牙关,一声不吭,落地后便一头扎进了墙外的玉米地。 他顾不上玉米叶割得脸生疼,拼命往深处跑,他知道,看守随时可能发现,多跑一步就多一分活命的希望。 然而,就在他以为成功冲出玉米地时,命运跟他开了那个天大的玩笑——他迎面撞上了巡逻队。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万毅非但没有躲闪,反而主动迎了上去,他身上穿的还是那身国民党军官制服,加上他毫无惧色、从容不迫的态度,巡逻哨兵压根儿就没怀疑,只当是哪位长官深夜查哨。 万毅镇定地和他们打了声招呼,哨兵们果然没起疑,还恭恭敬敬地向他立正敬礼,他也平静地回了个礼,然后迈着稳健的步伐,与死神擦肩而过,消失在夜色中。 逃出生天后,万毅不敢停歇,蹚过冰冷的河水,在一位好心农户的帮助下,最终找到了八路军根据地,在那里,他终于可以公开自己的身份,将所掌握的情报全盘托出。
抗战期间,日军“佐佐木勋小组”执行“斩首”行动,突袭八路军第8军分区司令部,副司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