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日本人砂原惠改名换姓,化名张荣清,并谎报中国国籍,加入解放军,在辽沈

原上花绽放 2025-08-02 07:00:13

1948年,日本人砂原惠改名换姓,化名张荣清,并谎报中国国籍,加入解放军,在辽沈战役中屡次立功,参加抗美援朝,但不久后他的身份暴露了。 主人公叫砂原惠,但在他人生最热血的几十年里,他叫张荣清。 砂原惠,1933年生在日本一个武士家庭,听着挺唬人吧?但他爹是个异类。他爹是“满铁”的技术员,天天跟受压迫的中国工人打交道,心里特反感日本搞那套军国主义,结果被自己家族排挤。这种家庭环境,给小砂原惠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不是所有日本人都想当侵略者。 他5岁跟着爹妈来到中国东北,跟矿上的中国小孩一起爬树掏鸟窝,东北话学得比日语还溜。好景不长,1945年日本战败前夕,他爹在辽宁阜新病逝了。一夜之间,天塌了。12岁的他和母亲成了无根的浮萍,滞留在了这片陌生的土地上。 战后的东北,乱成一锅粥。娘俩流落到辽宁北镇,村里人一听他俩那口音,就知道是日本人。可怪了,没人朝他们扔石头,也没人骂他们“小鬼子”。母亲靠给人缝缝补补过活,砂原惠就去给地主家放牛。有个好心的老乡跟他说:“孩子,想在这儿活下去,就得认中国字。” 1948年,改变命运的时刻来了。土改工作队进了村,砂原惠家被划为“贫雇农”,分到了土地和财产。当村干部把盖着红章的地契塞到他手里时,这个15岁的少年彻底懵了。 “中国给了我土地,我就要为这片土地扛枪。” 就这么着,“张荣清”成了东北民主联军独立九团的一名战士。 他的勇敢,不是装出来的,是搏命换来的。 辽沈战役,他是侦察兵。打锦州的时候,部队需要精确的炮击坐标。他利用以前在矿山子弟学校学的测量技术,化装成小贩,好几次潜入敌后。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按当时的国际法和咱们的政策,日籍人员是不能上战场的,这会引起不必要的国际纠纷。当时解放军里有不少日籍技术人员,都留在了后方。 但张荣清不干。他直接找到领导,拍着胸脯说:“我叫张荣清,我是中国人!保家卫国,凭啥不让我去?” 为了表明决心,他跟战友们一起写了遗书,还递交了人生第一份入党申请书。他的日本人身份,就这么被他一腔热血给“瞒”了过去,他也成了我们目前所知,唯一一名进入朝鲜战场的日籍志愿军战士。 在朝鲜,他更是把脑袋别在了裤腰带上。作为工兵,有一次一颗炸弹就落在运输主干道旁,他让战友们隐蔽,自己一个人扛着炸弹就往山沟里跑,硬是抢在爆炸前把它扔进了安全地带。 后来当了侦察排长,他带着小分队在零下30多度的雪地里潜伏三天三夜,端掉了美军一个炮兵阵地。上甘岭、金城反击战,这些硬仗他都打过。 1953年,他突然被政委叫到了指挥部。政委没多说,递给他一封电报。他母亲在东北病重,地方干部去慰问,这才偶然发现,这对母子居然是日本人。 “你到底是什么人?”政委问。 张荣清还想嘴硬,但当他看到母亲的信,这个在枪林弹雨里没掉过一滴泪的汉子,防线崩溃了。他承认了,自己是砂原惠。 这个消息对部队冲击很大。一个日本籍的战斗英雄?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出于纪律和国际影响的考虑,他必须立即离开前线。 他当时想不通,冲着领导喊:“我为祖-国战斗,为什么就因为我的血统,就要否定我的一切?” 他被调回东北老航校工作。这下更有意思的事来了。他发现航校里,有不少被俘的日军关东军航空兵,现在是咱们的教官。而这些昔日的敌人,顿顿吃大米白面。张荣清当场就炸了,在食堂把饭碗一摔:“凭什么!我前线的战友还在吃炒面啃冻土豆,你们这帮日本俘虏吃得比我们还好?” 他绝食抗议。直到航校政委来给他做工作,告诉他:“技术优先,我们需要他们培养我们自己的飞行员,这是为了建设更强大的中国空军。”他才慢慢理解,接受了和这些“日本同胞”和平共处。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他成了最活跃的友好人士。他一次次组织当年的日籍老兵“回”中国,注意,他用的词是“回国”,而不是“访问”。 2010年,他组织日籍解放军代表团,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庆典。站在观礼台上,看着解放军整齐的队列,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泪流满面。 晚年,有人问他:“你到底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 他指着自己的心,用夹杂着东北口音的日语说:“我的身体里,流着的是日本的血。但是,我的心,我的灵魂,早就给了中国。我是一个中国人。” 2021年6月,砂原惠老先生在日本去世,享年88岁。他的遗愿,最终得以实现。 砂原惠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一个自称爱国的人,好好品味。

0 阅读:0
原上花绽放

原上花绽放

原上花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