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立刚:中国媒体联合起来,吹捧外国企业,打击中国产业,这不是可能,而是本能。 麻

幽梦化蝶飞 2025-08-02 07:20:56

项立刚:中国媒体联合起来,吹捧外国企业,打击中国产业,这不是可能,而是本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2003年,中国正式启动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这是一次国家级的科技突破尝试,其背后,是中国希望摆脱对国外通信技术依赖、建立自主标准体系的战略意图。 那时,中国的技术储备、产业生态和标准话语权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TD-SCDMA更像是在夹缝中求生的一根火苗。但正当技术人员、产业团队满怀信念全力推进时,来自国内媒体和专家学者的巨大舆论压力却如阴影般笼罩项目全程。 彼时,媒体的批评远远超过了技术层面的质疑。不少主流财经报纸将TD-SCDMA视为“玩笑”,一些知名经济学者公开表达“市场不会选择落后标准”的断言。 这种论调逐渐弥散开来,并在媒体行业内形成某种“共识”。而这种共识的产生,并非基于深入的产业调查或技术理解,而往往源自一部分媒体人被“请出国参观”后带回来的“感受”。 在一些通信巨头举办的境外技术交流会上,不少记者感受到所谓“国际先进”的成熟与便利,继而对国产技术的质疑油然而生。几次看似普通的出访交流,却深刻地改变了媒体对国产通信标准的整体立场。 2009年前后,中国高铁建设大规模启动,在技术攻关、资金投入、系统整合等方面都达到空前的强度。原本这应该成为中国工程能力和技术自信的集中体现,然而媒体对高铁的态度却再次展现了类似的倾向。 几乎是在短时间内,“高铁没必要”“高铁烧钱”“高铁是面子工程”等批评声迅速铺天盖地。 有记者自述,他们所在的电视栏目要求他们持续寻找高铁建设中可能存在的“黑点”,不仅从工程质量下手,还要想方设法在员工行为、管理混乱、票价设置等方面发掘负面内容。 一些记者甚至打算从高铁系统内部寻找“知情人”,只为找到能引发舆情的批判线索。 这些报道并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和深入调查,大多是情绪化解读和片面观察。但问题在于,媒体的集体关注本身就能塑造公众认知。当“黑高铁”成了网络热词,很多人开始在尚未实际体验的情况下,对中国高铁发展持怀疑态度。 这不是正常批评,而是一种全行业的“群体性质疑”现象,它掩盖了真正的问题,也压制了来自研发一线的回应空间。 对比来看,外国企业和项目在遭遇类似问题时,往往能获得媒体更多的宽容甚至美化。 例如,部分国外通信设备存在技术壁垒、存在隐性费用,或者其在一些国家被限制销售时,中国媒体却少有深度报道,更不见批评声浪。 当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出现技术缺陷或售后问题时,报道语调常常是“理解与包容”的,甚至刻意淡化处理。这种对内外企业的舆论双标,已经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一种常态化的表现。 而这类倾向的形成,并不完全出于利益操控或外部资金诱导。很多时候,只需一次考察、一场会议,甚至是与外国企业人士的几次非正式接触,便足以让一部分媒体人转变立场。 当舆论的“高地”被占据,其他媒体便自觉加入其中,跟风成为常态。这是一种自我强化机制,也是行业内部文化的一部分。久而久之,对国产企业和本土创新的质疑成了“政治正确”,而持不同意见则容易被排斥在行业话语之外。 事实证明,中国的科技和制造能力并不比人差,甚至在某些领域已经超越传统强国。但如果长期处于媒体的敌视或冷眼中,再有潜力的项目也可能早早夭折。 技术发展需要容错空间,产业成长需要社会认知的支持。媒体如果总是带着审视的目光看待国产项目,而对外国品牌习惯性仰望,这无疑削弱了国家的产业自信。 媒体本是社会的观察者与推动者,应承担起连接公众与企业的桥梁角色。它理应站在事实之上、公正之中,帮助公众理解复杂的科技项目,引导社会正确看待国产创新。 可一旦媒体成为某种“立场输出机器”,以“批判”为荣、以“质疑”为潮流,不仅会误导认知,还会打击整个民族的创新意志。 中国制造之所以能一步步走到今天,并不是因为环境宽松或舆论鼓励,而是在无数科研人员被冷眼看待、被轻视甚至攻击的情境中,依然选择坚持的结果。 他们以无声的奋斗回应质疑,也用成果证明价值。但这样的努力不该被误解,更不应在最初就被媒体抹杀。 未来的技术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国企业需要的不只是资金和政策支持,更需要一个理性、公正、建设性的舆论环境。

0 阅读:43
幽梦化蝶飞

幽梦化蝶飞

幽梦化蝶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