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23日,纽约曼哈顿的一栋大宅里,106岁的宋美龄静静躺在卧室里,闭上了眼睛。这个女人曾被万人瞩目,站上过美国国会演讲台,与罗斯福共话抗战,也曾左右蒋介石政坛布局,被称为“民国第一夫人”。可她离世时,没有告别仪式,没有国葬哀乐,只有几位亲人和护工守在床边,轻轻合上她的眼帘。
纽约曼哈顿那栋安静的大宅里,106岁的宋美龄在睡梦中离世,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女人,晚年只剩下几位亲人和护工守在床边。
没有盛大的告别仪式,没有隆重的国葬哀乐,就像一片秋叶悄然飘落。
谁能想到,这位曾经站在美国国会演讲台上侃侃而谈,与罗斯福共商抗战大计的"民国第一夫人",最后的日子竟会如此寂寥。
照顾她多年的护士张莉枫后来回忆,宋美龄晚年有个让人心酸的习惯a,总爱念叨"没有铜钿"。
这三个字用上海话软软地说出来,却像一把钝刀,慢慢割着听者的心。
铜钿就是钱,这话要是从普通人嘴里说出来再正常不过,可出自宋美龄之口,怎么听怎么别扭,要知道,她可是从小在金山银堆里长大的宋家三小姐啊。
宋美龄的出身简直就是一部民国豪门史,父亲宋嘉树靠着印刷圣经起家,后来成了孙中山革命的"钱袋子"。
大姐宋霭龄嫁给了财神爷孔祥熙,二姐宋庆龄嫁给了国父孙中山,轮到她,直接嫁给了当时中国最有权势的男人蒋介石。
老百姓都说这三姐妹是"一个爱钱、一个爱国、一个爱权",宋美龄就是那个"爱权"的。
年轻时的宋美龄活得那叫一个风光,在上海,她穿的是巴黎最新款的时装;在南京,她住的是富丽堂皇的官邸;去美国访问,白宫都要给她最高规格的接待。
她的衣柜里挂满绫罗绸缎,鞋柜里摆着几十双进口高跟鞋,连喝茶的瓷器都是专门从英国定制的。那时候的她,哪知道"缺钱"两个字怎么写?
可谁能想到,这个曾经挥金如土的女人,晚年竟然会一张张数着钞票发呆,张莉枫说,老太太经常把钱包里的钱拿出来,哆哆嗦嗦地数,数完了又放回去,过会儿再拿出来数。
那场景,活像个担心明天没米下锅的普通老太太。
其实宋美龄哪会真缺钱?她在美国有房产,有存款,还有不少珍藏的字画古董,她缺的不是钱,是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早在她离开台湾时就慢慢消失了,1975年蒋介石去世后,宋美龄在台湾的处境越来越尴尬。
新上台的蒋经国对这个继母并不亲近,岛内政治风向也在变,她索性去了美国,在长岛买了栋大房子,过起了隐居生活。
刚开始还有台湾方面按时汇款,后来金额越来越少,最后干脆断了,好在孔宋两家的晚辈还算孝顺,时不时会接济她。
宋美龄晚年的心境,从她房间里挂着的照片就能看出来,墙上最显眼的位置,挂的不是她站在国会演讲台上的英姿,不是她和蒋介石的结婚照,而是一张泛黄的全家福。
年轻的父母带着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背景是上海法租界的老洋房。
那时候的宋家还没卷入政治漩涡,三姐妹还是无忧无虑的闺秀,这张照片,或许就是她最想回去的时光。
历史对宋美龄的评价一直两极分化,有人说她是爱国女性,抗战时期在美国四处演讲争取援助;也有人说她奢侈享乐,把国库当自家钱包。
但无论哪种评价,都不得不承认,这个女人活得太长了,长得足够看尽人世沧桑。
她见证了清朝灭亡、民国兴起、抗战胜利、国民党败退台湾,最后在异国他乡默默离世,她的一生,就像一部缩微的中国近代史。
那个总说"没有铜钿"的老太太走了,带走了最后一丝民国余韵,她念叨的哪是钱啊,分明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是一段辉煌岁月的落幕。
金银堆里长大的宋三小姐,权倾朝野的蒋夫人,最终也逃不过凡人都会面临的孤独与苍老。
这大概就是命运最公平的地方,任你曾经多么风光,最后都得学会和寂寞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