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齐母病逝。齐白石让27岁的李苦禅画了猪和鸭子予备烧掉祭祀母亲;谁知在齐去世后,在他锁的大木箱底发现了这幅画,当时非但没烧,齐还题了长跋,视为至宝珍藏。 齐白石对李苦禅的信任在此刻显露无遗。时年27岁的李苦禅拜师仅三年,出身贫寒甚至需拉洋车维生,却因品性高洁深得齐白石器重。 他宁可夜间拉车也不仿制老师画作牟利,齐白石对此赞叹:“苦禅不为真吾徒!当齐白石要为母亲准备冥物之际,他让这位年轻弟子执笔。这一选择,既是对其艺术的认可,更蕴含着师徒如父子般的深厚情谊。 李苦禅果然不负所托,笔下死物竟有“龙行凤飞”之态,齐白石在画跋中盛赞其“翻从死中生活动”的笔墨功力。 耐人寻味的是齐白石临时变卦的举动。守灵结束,正当众人欲焚烧祭品之时,他突然喝止李苦禅,而后亲自手持画卷返回屋内,将其秘密收藏起来。 作为历经沧桑的职业画家,他深知艺术价值的永恒性——焚烧无法传递思念,反令杰作永逝。 这位木匠出身的艺术家亲手打造夹层木柜,将画与诗稿、生辰八字等隐私物品封存,其藏匿手法之精妙,连文革期间征用此柜的造反派都未能发觉。 这种矛盾行为背后,是孝子之心与艺术家本能的博弈:既欲尽人子之礼,又难舍艺术结晶。 这幅《祭物图》的遭遇恰是二人艺术关系的隐喻。齐白石授徒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被李苦禅奉为圭臬。 他虽师从齐白石却避开老师常画的虾蟹题材,转以雄鹰劲竹构建阳刚意象;齐白石画中浸润农家本色的“蔬笋气”,在李苦禅笔下则化为文人的野趣哲思。 当齐白石题跋称“得入画家笔底,必成死气”时,或许已预见李苦禅突破程式化的潜力。藏画不仅是保存佳作,更是保存一种反叛传统的艺术火种。 此画重现的过程充满戏剧性。北京画院搬迁齐白石遗物之际,年代久远的木柜夹层竟意外开裂,严密包裹着的《祭物图》从中显露。 此时李苦禅早已离世,终生未知老师曾如此珍视自己这幅“祭品”。更具历史讽刺意味的是,此画躲过战火、文革等劫难,最终回归公众视野,恰似中国画传统在时代激荡中的顽强存续。 而今作为北京画院重要藏品,它不再仅是祭物,更是师徒情谊与艺术传承的双重见证。 齐白石与李苦禅的互动实则改写了师徒关系的传统脚本。当齐白石将藏金袋托付李苦禅缝补,当李苦禅婉拒老师赠画只因“不忍增加老师负担”,这些细节超越技艺传授,彰显精神品格的相互滋养。 而《祭物图》的秘藏,恰如齐白石为弟子艺术生命埋下的时间胶囊——在木柜幽暗处等待数十载,只为向历史证明:真正的师承不在形似,而在灵魂共鸣的永恒传递。 素材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新闻网官方账号 2024-12-15 21:11
1926年齐母病逝。齐白石让27岁的李苦禅画了猪和鸭子予备烧掉祭祀母亲;谁知在齐
梅梅谈世界
2025-08-02 10:17: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