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八年一月,南京城还弥漫着硝烟和血腥气,长江路估衣廊一带的华东照相馆里,十五岁的学徒罗瑾接过日本军官递来的两卷胶卷。 主要信源:(环球网——两青年冒死保存这本染血相册,成为审判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的“京字第一号证据”!;扬子晚报——读城|侵华日军罪证“京字第一号”曾藏于南京何处)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城,这座千年古都瞬间沦为地狱。 在持续六周的暴行中,超过三十万手无寸铁的平民惨遭屠杀。 街道上尸体堆积如山,秦淮河水被鲜血染红,整座城市笼罩在死亡的气息中。 就在这人间炼狱里,一个照相馆学徒的举动,意外地保存了日军暴行的铁证。 当时南京估衣廊的华东照相馆里,十五岁的学徒罗瑾正在冲洗照片。 一个日军少尉拿来一叠底片要求加急冲洗。 当第一张照片在显影液中浮现时,罗瑾吓得差点打翻药水。 画面上是隔壁巷子里的张大爷倒在血泊中,几个日本兵正站在尸体旁狞笑合影。 随后冲洗的照片更加触目惊心:被刺刀挑起的婴儿、活埋时伸出地面的手臂、被剖开肚子的孕妇……每张底片都记录着令人发指的暴行。 趁着日本军官在店外抽烟的间隙,罗瑾颤抖着抽出十六张最触目惊心的底片,迅速塞进暗房墙缝。 夜深人静时,他偷偷用照相馆的相纸加印照片,精心贴进一本硬纸相册。 这个平时连杀鸡都不敢看的少年,用烧红的铁丝在封面烙下一柄刺刀图案,又咬破手指按上血手印。 他不知道这些照片能有什么用,只想着“不能让这些事就这么算了”。 1940年,南京城仍被日伪政权控制。 十八岁的吴旋在汪伪政府的电讯集训队受训,为省钱寄居在毗卢寺佛堂。 某个清晨,他在寺院茅厕墙角发现一个油纸包,里面正是罗瑾藏匿的相册。 翻开封面,日军暴行的照片与佛堂里的慈悲佛像形成刺眼对比。 吴旋强忍泪水将相册重新包好,藏进大佛底座下的暗格。 此后四年间,吴旋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着相册。 每当日军搜查寺院,他总故意引导士兵翻查行李,用身体挡住佛像底座。 有次日本兵的军靴擦过暗格边缘,他紧张得后背全被冷汗浸透。 而此时的罗瑾,因担心相册暴露已逃离南京,隐居福建山区,终生为丢失证据而自责。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南京市政府征集日军暴行证据。 吴旋揣着油纸包走进征集处,工作人员翻开相册时全场鸦雀无声。 当被询问是否愿将相册作为法庭证据,这个沉默的青年挺直腰板说:“这是给死人讨公道的东西,该用在哪儿就用在哪儿。” 相册被正式编号为“京字第一号证据”。 1947年2月,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开庭。 前日军第六师团长谷寿夫在法庭上狡辩:“我军入城后纪律严明,所谓屠杀纯属虚构!” 检察官当庭出示京字第一号证据。 当投影仪将照片投上白墙,被摔死的婴儿、遭虐杀的孕妇、堆积如山的尸体…… 旁听席响起压抑的啜泣声。 谷寿夫脸色惨白,语无伦次地重复着“不是这样的”。 这些他以为早已消失的罪证,此刻成为最有力的审判利剑。 3月10日,法庭依据《海牙陆战规例》等国际法,判处谷寿夫死刑。 4月26日行刑当天,南京百姓自发涌上街头。 当雨花台的枪声响起时,吴旋在人群中摸了摸胸口,那里曾贴身珍藏相册四年之久。 如今,这本封面烙着刺刀、沾着血印的相册,静静陈列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相纸边缘的显影液渍和香灰痕迹依然清晰可辨。 它不再需要躲藏,而成为民族记忆的象征。 就像电影《南京照相馆》结尾展现的:现代南京的霓虹灯下,市民抚摸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玻璃倒影中隐约可见暗房里高举照片的少年身影。 这本相册承载的不仅是十六张照片,更是两个普通人在至暗时刻的勇气。 罗瑾冒死藏匿底片的决绝,吴旋舍命守护相册的坚持,让湮灭的历史真相重见天日。 它提醒后人:铭记历史不是延续仇恨,而是让苦难照亮未来。 只有正视历史的伤痕,才能让秦淮河水永远清澈,让三十万亡灵得以安息。 对此您怎么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一九三八年一月,南京城还弥漫着硝烟和血腥气,长江路估衣廊一带的华东照相馆里,十五
素花淡草意悠
2025-08-02 11:46:46
0
阅读:21